大东台中学——历史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东台市

百年树人,世纪东中。江苏省东台中学已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台县城创办了中学堂一所,是省内最早的官立中学之一。初名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1906年又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一所,人称“两堂”,均设在魁星楼内,夏寅官兼任两堂堂长,是江苏省创办最早的普通中学之一。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东台县立初级中学、东台县立中学(东台母里师范后与东中合并改为乡村师范科)、东台中学、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东台中学、苏北东台初级中学、东台县中学、东台县第一中学、东台市中学、江苏省东台中学等。

东台中学初名“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俗称“两堂”),系清末“两江学务处”批准建立的官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学堂正式开校,校址设于台城东文昌阁(又名魁星楼)。首任堂长台城人夏寅官,字虎臣,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东台县知县何为,字元泰,兼任学堂监督。学堂招聘了吉城、陈汝玉、陈祺寿等一批学者型教员。按照学部《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开设修身、经学、算学、文学、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等课目,以二三教员各任数科目分教之。学堂经费除筹集捐款和堂长自垫外,主要出自县府拨划之田房租金。至1912年,培养出戈公振(中国著名新闻学者)、张翔鸾(曾任上海《时报》主编)等一批优秀学子。

辛亥革命(1911)后东台县成立民政署,接管了“两堂”学务,民国元年(1912)起改称学堂为学校,校产校舍均登记入册。后来出现意外,经管人卷款私逃,学校被迫停课,由于久久没有开课,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其中就有民国实业家张謇。1921年,张謇投资创办的母里师范新建的校舍在东台城郊王家舍落成,校址即由魁星楼迁往王家舍。迫于社会呼声和张謇独资办师范的影响,到1924年时,东台县公署决定恢复中学教育,在东中原址魁星楼复办了“东台县立初级中学”,聘旅日留学回乡的杨琬先生担任校长,并于1925年开班上课。自1924年起,东台终于完全恢复了中学和师范教育,形成了东台中学和母里师范两校并存的格局。

1948年秋东台解放,学校更名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东台中学”,由何晴波担任校长。1950年更校名为“苏中东台初级中学”,同年在台城体育场边建四个教室上课。1952年征地百余亩,在台城体育场东兴建新校园。1953年迁入新校园开课,同年秋,东中增设高中部而成为完中,副县长朱明熙兼任校长,当年招收高一新生两个班,改校名为“东台县中学”。1964年,东中被列为江苏省48所试点中学之一,开办了二年制高中试点班。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东中停课两年多,学校元气大丧。1968年11月,东中高中部师生步行百余里,至黄海之滨八里风洼处,开荒创建农村分校,起名为“东台县中学红卫兵战校”。1969年4月,东台县革命委员会决定“两校”分开,将海边的东中农村分校命名为“东台县红卫兵战校”,专招高中学生;台城的“东台县中学”保留原名,只招初中学生。

1974年秋,东台县革命委员会又决定将“红战校”并入东中,合并后的校名仍称“东台县中学”,校本部设在台城原址,海边的校舍又一次成为东中的农村分校。1978年东中改名为“东台县第一中学”,同时,海边的农村分校与校本部脱钩而另办职中。

改革开放后,东中于1980年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84年9月又恢复了“东台县中学”校名。1988年东台撤县建市后,东中更名为“东台市中学”。1991年学校制定了“一年起步,二年爬坡,三年全省争上游”的目标。三年目标二年完成,高考升学率名列盐城县区同类学校第一名。

1997年,东中在城南惠民路设分校,初中部迁往分校。1999年1月,东中更名为“江苏省东台中学”。2000年,东中在台城东亭北路东征地213亩,创建新校区。2003年,东亭北路新校区基本竣工,高中部相继迁入,初中部则返回新东西路老校区。2004年完成了新老校区的交替和高初中部的全面整合。为适应社会办学需求,在原有“东台市实验初中”的基础上创办了“东台市实验中学”(民办,含高初中)。

陈国露(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