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从昨天夜间开始,冷空气抵达华北、黄淮等地,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趋于结束。但17号、18号京津冀等地将再次遭遇雾霾天(据10月12日《中广网》)。 雾霾天气多,除了客观上的气候原因造成空气流动性差之外,能够形成雾霾的主要因素自然是空气污染,也就是说,如果空气质量本身不具备雾霾形成的基础,即使空气流动性再缓慢也不可能形成雾霾天气,这是最起码的常识,而能够形成雾霾的空气污染源虽然很多,显而易见,不具有相对巨大和时间集中的污染排放,靠老百姓生火做饭、街头烧烤卖油炸食品的油烟排放也不会生成雾霾天气,且千百年来这种生活排放也一直都是如此,尤其这些年来无论城乡家庭,都已经极少使用煤炭和柴草生火做饭,进而使用污染排放量更少的煤气或天然气,更没有资料显示,历史上曾经因为某地人口密集,人们生火做饭造成空气污染或雾霾天气。 但是,自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增多,尤其是人们对“PM2.5颗粒”污染的越来越关注,来自官方和某些专家对雾霾“元凶”认定却呈现出一种“奇葩”现象,这几年,北京和华北一些城市雾霾天气明显增多,相关官员、专家便把北京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的原因归咎于私家车增多,老百姓生活方式等问题,甚至把责任直接归咎于散落在街头的烧烤摊,不少地方政府也是纷纷效仿,在大力处罚甚至取缔这些街头烧烤的同时还不忘倡导百姓群众养成更“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北京和很多地方政府在扫除这些“街头烧烤”,对街头车辆进行最严厉的限制后,雾霾天气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相反,今秋的雾霾不仅来的早,更“来势汹汹”,颇值得品味的是,专家对这一雾霾天气,没有再像以往那样责怪“风力不够大”,反而,却对多日雾霾一夜之间被风吹散感到欣慰,而此前,环保官员跟媒体的“大倒苦水”,更难看出环保部门对雾霾治理的无力与纠结。 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要彻底弄清雾霾形成的原因,其元凶到底是谁,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官员和某些专家偏偏爱揣着明白装糊涂,雾霾说到底只能是“人造污染”形成,而且首要元凶只能来自工业污染,其他生活污染、包括汽车尾气排放只能是“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但从各地官员和某些专家的话中,谈起工业污染都是大讲取得的成绩,把“美中不足”的部分一股脑的推到汽车排放、居民生活污染甚至街头烧烤或农民乱烧秸秆的问题上,并出台各种规定对这些污染进行大张旗鼓的治理,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种明显带有政府利益思维的举措其实比空气雾霾危害更大,他不仅让治理雾霾迷失了主攻目标,贻误了治理雾霾的有效战机,更是在给有效治理空气雾霾人为设置障碍,如今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被彻底明晰,雾霾元凶就是是工业污染还是居民生活污染形成,依然还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在这一问题上,从多位环保局长的“大倒苦水”上也得到印证,东部沿海某省一位环保局长说,只要市(县)主要领导“不点头”,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因为这些企业能缴纳高额税收,这才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环保这样的“次要”工作要为增税这样的“主要”工作“让路”。并且,只要这些“三高”企业合法“落了地”,按照当前法律法规,环保部门没有权力关停它们,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请求当地政府配合。现实情况正如环保局长“苦水”所倒的那样,尽管环保法律法规齐全,环保部门甚至可以对违法排污企业处以“天价罚款”,但也仅此而已,其实依然是“纸老虎”,没有其他行政部门尤其是政府“一把手”的点头,即使做出“天价罚款”也未必能够完全执行,而政府“一把手”眼中的“命根子”,不仅关系到地方的财政收入,更与“一把手”的政绩、仕途及各方面利益密切相关,不仅环保部门要给其“让路”,在其他方面违规甚至违法往往也会享有“赦免”权利。如果将这种情况与雾霾元凶的“糊涂账”相关联,更不难看出其中真正的雾霾“元凶”。 今秋的雾霾来的早、来的猛,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治理雾霾不能指望刮风,“三高”工业企业排放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治理,依然还用居民生活和汽车尾气排放来混淆视听,不只是雾霾天气会越来越多,水源、耕地等其他方面的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而治理污染和雾霾需要艰苦努力,更需要找准方向,只要将地方政府内心中的利益雾霾彻底驱散,即便是“各自为战”,雾霾也是“无处藏身”,更不可能还会在我们城市的上空“兴风作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