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十一”用六年的时间让中国消费者养成了网购的习惯。然而随着消费者升级的进行,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消费者希望买到更好的商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海外商品则恰好补了这个缺。
“黑色星期五”中国首秀 海淘或告别小众时代
腾讯科技 张曦文 11月29日报道
在美国华盛顿的梅西百货大楼里,持续了近一天的疯狂购物刚刚进入高潮,现在是当地时间11月28日的晚间,距离“黑色星期五”结束只剩几小时了。
而在太平洋这头的中国北京,血拼了一天的海淘客们还沉浸在心满意足的睡梦中。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经历“黑五”还是人生第一次。
“黑色星期五”的概念源自美国,指每年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之后的第一天。人们会在天没亮的时候在商店门口排起黑压压的长队,生怕错过年底的最后一次大促。这一天大量优惠活动引发的抢购热潮使商场利润倍增,传统上以红笔记录赤字,黑笔记录盈利,因而有了“黑色”之说。而商店员工则以此自嘲当天的忙碌。这一天正式拉开圣诞采购季的序幕,被看作美国零售业圣诞销售业绩的晴雨表。
随着网购在全球的普及,黑色星期五逐渐成为中国海淘客的狂欢时节。
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大陆“海淘族”已经达到1800万人,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网站上的消费额达330亿美元。到2018年,中国人海淘的年消费额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
但传统海淘的流程相当繁琐,门槛很高:用户从中文导购网站或海外购物网站上看到购买信息,在海外网站下单,找转运公司先从美国收货再寄回国内,经历长达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才能收到货。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懂英文并且有双币信用卡。不少海淘客直呼这是一种“反人类”的用户体验。
然而今年的“黑色星期五”,众多新鲜的国际抢购渠道向中国的血拼一族敞开怀抱,中外商家似乎找到了打通中国和海外市场的新途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