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的名人

家乡区县: 岳池县

石天柱   明朝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荒淫无道,民生涂炭,国家倾危。明廷中出了不少忠耿为国、直言敢谏的气节之士。大理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丞石天柱便是杰出代表。他以“刺血上疏”而名垂青史。  石天柱,字李瞻,号秀峰,岳池县人。出身寒微,他自幼勤奋过人。成年后与蜀中名士扬慎(升庵)、冯训等人成立“丽泽会”研究诗文,共抒大志。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石天柱中进士,经吏部李宪举荐试职户科给事中。正德九年,明武宗皇帝与奸臣玩赏彩灯失火,皇殿“乾清宫”化为灰烬。随后向民间加征赋税重建宫殿。民怨沸腾,民变四起。石天柱挺身执言,指责武宗淫乐无度,必定造成江山社稷倾覆,提出“消祸本”的良策。正德十一年,大将军江彬以宣府(今河北宣化)“多美妇人”为饵,诱劝武宗巡幸宣府。为劝谏武宗,石天柱刺血上疏。这份奏疏精诚毕见,切中时弊。  石天柱料想此举会触怒武宗而遭杀身之祸,便安排好后事,整理好衣冠上朝启奏。满朝文武大臣无不为之感怆落泪,纷纷上谏。武宗迫于情势,不敢再明言北巡之事。同年,石天柱被贬谪为云南临安府推官。直至世宗即位才官复原职,后升任大理寺丞。  姚布六   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云南蔡锷军发动了著名的讨袁护国战争。在蔡锷军朱德旅中有位二十六岁的营长姚布六。朱德升师长后,姚布六升为参谋长兼前敌指挥官,追随蔡锷、朱德南北征战,屡建战功。  姚布六(1888~1952),1888年生于岳池县高桥乡,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同学,毕业后任重庆陆军72标管带(相当于营长)。蔡锷起事后,参加讨袁护国战争。1917年,张澜任四川北道道尹,委派姚布六为剑阁分县剑门知事。北伐战争期间,张澜在四川筹划北伐工作,姚布六为联络员,活动于云贵及两广之间。曾任南充专署接待员、岳池县团练局游击大队长、重庆晚报编辑、黔江县督练长、剑阁专署科长兼保安司令部参谋等职。1947年回乡,1952年病故。 刘远翔   刘远翔(1904~1933),1904年出生于岳池县大石乡刘家湾的贫苦农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刘远翔担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工委委员,兼任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工人部干事。重庆总工会成立,他担任组织部长。  1926年夏。刘远翔受中共重庆地委指派去自贡盐井开展工人运动。他组建了中共自流井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1927、1928年,刘远翔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选为中共‘六大”候补代表,并任中共川南特委书记兼自贡特支工运委员、自贡总工会委员长等职。1928年2月,刘远翔组织和领导了震惊全川的自贡盐井工人第二次大罢工。1929年,党派他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10月回国,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巡视员,前往山东开展工人运动。  1932年5月,刘远翔被派往青岛任市委书记,就任不久,由于内奸告密,被捕入狱。在他被关押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敌人软硬兼施,妄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地下党的内部情况,但刘远翔同志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1933年8月8日刘远翔同志在济南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九岁。 刘披云   刘披云(1905~1983),又名刘荣简,1905年出生于岳池县高升乡刘家沟。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上海大学团委特支书记,中共上海区委学运会党组书记,是三十年代上海学生运动著名领导人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披云同志在上海党组织领导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组织上海各界声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的罪行。八月,刘披云受中共中央委派化名方策返川,与傅烈等五人组成中共四川临时省委,他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川西特委书记。这期间,刘披云曾受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同志指派,传达党的‘八七”会议文件。在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他深入基层,按中央指示,积极恢复和发展四川的党组织。他亲自组织领导了成都地区“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迫使国民党四川教育厅长辞职。他还领导了成都机织工人大罢工,组织“反劣币大同盟”,开展反对军阀滥发劣币的斗争,赢得了全川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1930年刘披云在上海被捕,保释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赴日本留学。抗日战争初期,他弃学回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经党蛆织考察,恢复了党籍。1940年,刘披云奉命转移到延安,先后任延安大学教育处长,社会科学院院长,参加了延安整风和边区大生产运动。1946年调哈尔滨特别市政府任秘书长,后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通部秘书长等职,为建设新区,支援解放战争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7月,刘披云随“二野”参加挺进大西南的战斗。四川解放后,刘披云任川南行署副主任,后调中央教育部工作,不久又调南开大学任副校长,1958年调任云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文革’期间,刘披云被诬为“老叛徒”遭长期监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他落实了政策。刘披云同志被选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病逝。 罗玉君   十九世纪法兰西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当亿万中国读者阅读着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雨果小说《海上劳工》、大仲马的小说《红屋骑士》、莫泊桑小说《我的心》以及法国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许多短篇小说的中文本的时候,无不为译著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语言,高深的文学素养所慑服。翻译这些作品的,是女翻译家罗玉君。  罗玉君(1907~1987),原名罗正淑,1907年生于岳池县乔家乡,青年时代因抗婚只身逃往重庆读书,后至上海完成高等教育学业。1927年去法国留学,193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博士中的一员。归国后,罗玉君曾在山东大学、成都华西大学和四川省立艺专任教。解放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等职。  罗玉君教授是享有盛誉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她的译著极丰,不少译本多次选入大学教材,尤其她译的《红与黑》,从五十年代出版以来,久印不衰,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巨大的反响。她为介绍和普及法国文学,传播中法友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被收入《文学家词典》。罗教授热爱家乡,眷恋故土,关心岳池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她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的日子里,仍撰文勉励桑梓青年奋发图强,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1987年8月20日,罗玉君教授因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去世,享年八十岁。 吴雪   1943年,多幕四川方言话剧《抓壮丁》在延安扬家岭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毛泽东主席三次观看《抓壮丁》,笑得前仰后合,朱德、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同志赞扬《抓壮丁》是一出好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抓壮丁》剧本几经加工锤炼,正式出版,并改编拍成同名电影在全国放映,成为享誉全国的地方优秀代表剧目之一。  多幕方言话剧《抓壮丁》是由吴雪编剧和导演,并扮演剧中主角李老栓。  吴雪,1914年出生于岳池县普安乡,18岁进入岳池县中学就读。1933年开始从事戏剧工作。1939年,吴雪赴延安,1940年5月担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全国剧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84年离休。  吴雪从小受家乡川剧“泰洪班”的影响和艺术熏陶,对戏剧艺术非常爱好。读小学时,他就时常以口技等在学校表演,并在艺人的指导下,演出了川剧《打渔杀家》,初露表演才华。1936年,受爱国思想的影响,吴雪在成都投入救亡活动,参加“剧人协”举办的业余募捐演出。次年,又只身去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元旦,由吴雪牵头成立的“四川旅外剧队”在重庆演出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引起轰动。接着,剧队又排演了不少进步剧目到城乡巡回演出,获得好评。由吴雪编导与他人合演的方言剧《抓壮丁》便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剧目。  《抓壮丁》真实而生动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农村的现实生活,揭露了官、绅、兵、匪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征兵政策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该剧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确立了吴雪在中国戏剧界显著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吴雪去东北参加土改运动。在此期间,他导演了《土地还家》、《送公粮》、《白毛女》等戏剧,受到一致好评。离休后,吴雪还常回家乡岳池,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力将余热献桑梓。 何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何流,参加革命几十年如一日,为解放军后勤建设默默地奉献自己毕生精力。  何流同志1915年出生于岳池县城关镇。1938年7月赴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转战南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何流同志服从命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4年他被提升为“抗大”总校供给部军实科科长。1946年12月;何流调东北,先后担任民主联军总供给部军实处副处长,东北野战军(后为“四野”)后勤部被服处处长,军需处长、东北军区后勤组织计划处长等职。解放战争中,何流参加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为清理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军需物资,保障我百万大军作战物资的供给立下了功劳。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何流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他先后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秘书处长,参谋处长,组织计划处长、副参谋长。他与后勤部门的官兵日夜操劳,健全了朝鲜战场的供给运输网,保障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物资供给。他入朝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建立了功勋。  1956年回国后在总后司令部任计划处长、组织计划局副局长、军务局长、副参谋长等职,1961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文革”中何流同志被下放大西北兵站“锻炼“”。1970年平反,1976年任人民解放军后勤技术装备院院长,1981年5月调总后,任军需部部长。他虽年逾花甲,但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仍精神焕发。为适应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与军需部同志一道对部队的军需和生产建设进行了多次改革,组织科研人员对野战口粮,炊事装备、军服质量作了进一步改进,对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81年5月,六十六岁的何流同志晋升为副兵团级,同年12月离休。 杨仁恺   杨仁恺(1915~),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全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著名的中国古代古书画鉴定家,1915年出生在岳池县城关镇一家书香门第。几十年来,杨先生勤于治学,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在书法、古代书画鉴定方面达到了极深的造诣。  杨仁恺的著述极丰,有专著《聊斋志异原稿研究》、《簪花女图研究》等,有《宋元画册》等十五部编著以及近百篇论文和散见于国内外各报刊的其他文章。杨老先后受美国、日本;西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术团体邀请,出国访问和讲学,受到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李世杰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输电铁塔耸入云端,输电线路四通八达,把光和热送到城市乡村,输变电专家李世杰就是一位光明的使者。  李世杰,1916年生于岳池县顾县镇,1945年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毕业,1948年赴美攻读高压输配电工程研究生,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50年开始在西南工业部和西南电业局任工程师兼重庆大学副教授。  1955年,李世杰调中南电力设计院担任输电专业工程师,负责审查和处理输电设计中的主要原则和重大技术问题。他设计的220干伏长江大跨越输电线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平武线设计1982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8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葛武线设计获1985年水电部优秀设计奖。同时,他主持的输电设计科研工作也成绩显著。如长江三峡电站输电、500干伏第二代塔型超高压输电用的大爬距绝缘子,以及防护通信线路受电力线危险感应影响的携带式保安器等,成果已列入发明专利。李教授还结合处理输电设计实践,撰写论文四十余篇,翻译几十万字的外文技术资料。部分论文和译著在电工杂志上发表。他多次获得“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先后被评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1982年8月被水电部派往法国巴黎出席国际大电力网会议。1986年底退休后继续贡献余热,1993年被授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violin(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