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是一个多语种、多习俗的地区,也决定了庆祝过年在每一个县市,甚至每个乡镇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春节临近,“霞山八一八组”记者及协理以多种形式采访了不同的市民,让我们来看看不同年代的湛江人如何过年?不同的县市区的湛江人又如何过年?在“现在过年缺少从年的年味。”的普遍感叹声中,今年的春节,湛江又该怎么过?
70、80年代这样过年:那时虽穷,年味却特浓!
霞山的李叔向记者讲道,在他小的时候,七八十年代过年,虽然那时不富裕,但年味特浓,每到过年每家每户都是全家总动员,营造出的年味印象至今给李叔还留着童年的美好记忆。
提前一个月准备过年
李叔回忆,那时准备过年都是提前一个月准备,大家买好鸡鸭提前饲养,等到年三十的时候才能杀来吃,整个村的男女老少为了过年忙成一团,大家放下手中的所有工作,为了一顿团圆饭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候哪里有年糕卖啊,都是自己做,先是把糯米碾碎,然后用手搓揉,最后拿去蒸。”李叔说道,那时候基本上还是计划时代,不像现在,什么都那么方便买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叔饶有兴趣地感叹。
过年新衣 纯手工缝制
如今过年买一套衣服,随便上街任你挑选,而在那个年代,过年的新衣服都是自己买布匹,自己缝制。“有些家庭只有新年才缝制一套衣服,都是自己亲手缝制,到了年三十晚才拿出来穿。”李叔说道,除了自己缝制衣服外,过年的春联也是用毛笔写的,有些家庭穷请不起别人帮忙写对联的,就在门上贴一张或几张割成长方形小块的红纸,以示“平安无事”。
小孩过年利是才1毛钱
虽然那时候穷,但是小孩子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过年可以兜利是。“但不像现在小孩的利是那么大,那时候小孩子的红包才几分钱,最多的也就1毛钱。”李叔说,那时大人工作的工资待遇一个月也就十几到二十块钱。相比之下,如今走进社会新时代,大家过上好日子了,都富裕起来,小孩的利是也越封约大。“那时过年像是一种信仰,在那个时刻,全家团聚在年夜饭的桌子前,心里都在祈祷来年能更顺利、更幸福,如今这种年味却淡了很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