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粉果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粉果是广东省广州地区汉族传统名点。其皮与形状较虾饺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馅却有虾肉、鲜猪肉、叉烧、笋肉。冬菇等,放风味与虾饺不同;与虾饺另一异点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为煎粉果。粉果又称“娥姐粉果”,相传粉果的创制人是抗战前一名叫“娥姐”的女佣,因粉果别具风味而被“茶香室”的老板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制作,并以娥姐命名此点心。后因粉果受到顾客欢迎,其他茶楼也纷纷仿效,逐渐成为广州的传统点心。由身份低微的佣人所创制的点心,居然可以登大雅之堂,可见岭南人观念的开放,讲究实惠,而不拘泥于尊卑名分。

2历史编辑

在明朝已有关于粉果的记载。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蘼露、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则兴茶素相杂而行者也,一名曰粉角。”可见,正宗的粉果,不是用澄面皮,不是用粘米粉也不是用糯米粉开水糊成团做皮,而是用蒸熟的米研成饭皮。只是这种传统的饭皮粉果在广东已经销声匿迹,貌似的仅在香港的陆羽茶室能觅其踪影。饭皮当然不如澄面皮剔透弹牙,但试试真正的古法传统味道,联想一下娥姐到底有多手巧有多漂亮,倒也不错。

味美色香

有人称广式粉果为娥姐粉果,原来当中有段古:话说当年广州西关是达官显贵集居的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位来自顺德的手巧住家女佣,除了能打理家头细务外,更能烹饪名点美食。娥姐是一位来自大良的自梳女,有一天,主人请客,让她做几样细点。她琢磨再三,决定做一种别人没吃过的点心,粉果因此诞生。客人尝后,无不称奇,粉果在上等人家圈子里就越来越受欢迎了。后来,一座名号叫“茶香室”的茶馆老板得知此事,重金聘用娥姐为其制作粉果。老板为了招待顾客,特别为娥姐搞了个玻璃棚子,让娥姐坐在棚内制作粉果。并起名为“娥姐粉果”。这样,顾客不但可以品尝娥姐粉果,而且还可以看看漂亮的娥姐如何做粉果。于是,茶室生意越来越好,娥姐粉果也越来越出名了。

Lyo华(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