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戏曲剧种。侗寨人称之为“戏更”,或“戏嘎”,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龙胜等侗族聚居地区。它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吸取了桂北彩调、桂戏等的曲调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1992年《龙胜县志》:民国29年春节期间,平等寨戏师杨云山等带桂戏班到湖南、贵州侗族地区“月也”,见各地上演侗戏,深受鼓舞。回乡后,用侗语套桂剧唱腔演出原桂剧《过山招亲》等剧目轰动一时。民国33年,日军犯境,县里组织抗日政工宣传队,副队长陈基义和其他队员创作演出《不做亡国奴》等侗话剧,唤起民众抗日救国。民国35年,平等中心校青年教师陈基安等人创作演出了侗话剧《衙寨的来客》。民国38年,乡业余文工队在平等游击队根据地创作演出了侗话剧《减租退押》、《嫁姑表》等。
建国初期,侗话剧代表作有平等寨陈基安创编的《逼女投河》等。1954年暑假,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乡高完小师生来到乐江乡地灵高完小联欢,演出了第一出有音乐伴奏的侗戏《秦香莲》。期间宝地一带男女老少云集地灵,争看侗戏。一时地灵、宝赠、西腰等村寨,掀起了学演侗戏的热潮。同年寒假,地灵高完小师生演出队又把《秦香莲》等几出侗戏带到平等演出。于是,有音乐有唱腔的侗戏传遍了境内侗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