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的振风塔坐落在长江之畔,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美誉,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振风塔建于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于隆庆四年完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振风塔,又称浮图、佛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华大地上耸立起座座佛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佛教建筑文化。
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此说虽然荒诞,但有趣的是,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200余年。
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国内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塔基直径1 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O·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O.35米的檐柱。底层塔身直径为8·72米(以上各层依次递减),壁厚3.87米,内室直径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弥陀佛。顶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层顶藻井均为此式)。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 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三层有35块)。
全塔共有踏跺登梯1 68级,盘旋而上。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的入口;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供游人远眺,门外有回廊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O.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O.52米,厚O.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五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瓶,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巍然耸立,直冲云霄。
塔的每层八角飞檐下端兽吻衔铁钩,悬挂风铎。当清风徐来,叮口当之声,清脆悠扬,悦耳动听。八角飞檐下各有一攒(角科)仿木斗拱,每方为8攒,八方(平身科)共有仿木斗拱64攒,间距适度,铺排规整,造型优美。
古塔依江而隈,每当皓月当空或晴空艳阳之际,塔影倒映江中,随波袅袅而显,伴江水微微而动,其景既神又妙,故冠以“塔影横江"之名,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揽胜,多赋词题诗而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