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公,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天柱山又称皖公山、皖山,皖公、皖山、皖省自古以来水乳交融,血脉相连。大自然以古皖胜迹为素材,在天柱山写下诸多的神奇手笔,“皖公神像”与“皖省地图”堪称天柱山人文自然景观中的两篇精彩叫绝之作。
在
天柱山风景区西关神秘谷入口处,有一樽石像,人们敬为“皖公神像”。说起皖公,有史记载:“潜山周时属皖国”、“周封皖伯大夫治皖”。皖伯大夫执政期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冷暖疾苦,深得拥戴,人们尊称他为“皖公”。为弘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天柱山便此称为“皖公山”、“皖山”。皖公挚爱天柱山,常携友人登山吟诗,畅游于峰谷之间。以功业“融于皖山”、“惠泽皖民”乃皖公生平夙愿,皖公如愿以偿。据说,皖公逝后, 他的神灵真的在天柱山作化神像,他终归踪皖山皖地这方热土。
皖公神像悄然伫立于神秘谷谷口,默默地呵护着皖山的安宁祥和。神像高近两米,远看体魄魁伟,刚毅威严,近观五官轮廊分明,面带笑容,神情尽展皖公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人格风采。聆听山谷松涛阵阵,皖公当年天柱诗吟尤在耳边。顺着皖公侧目眺望的视线,皖江皖水尽收眼底,风帆点点,百舸争流,遥远岁月的繁华兴盛再现眼前。风霜雪雨,四季更迭,皖公与皖山千载沧桑相濡以沫。
相传很久以前,天柱山周围瘟疫流行,许多村子死着人停在家里,找不到人抬出去掩埋。春节临近,活着的人都怨天怨地。有人提议“我们这里是归司命真君主管,二十三是送他上天的日子,我们可以写个状子请他呈到天上去。”大伙认为这话有道理。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各家各户装一碗水,点一柱香,烧几张黄表,由家主跪着说:“一碗清水一柱烟,我送灶神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天柱山民最可怜。” 司命真君把人民的怨言带上了天庭。玉皇问清了原由,慎重其事地说:“看来是要派一位星君下去治理一番,派谁去?”玉皇把眼睛盯到了天王星身上。说:“怎么样?劳驾你去一趟。”就这样天王星领旨下凡,在一偃姓人家作了长子,名叫治邦。他从小就心地善良,勤奋好学,肯动脑筋,通情达理,且足智多谋,爱打抱不平。治邦十几岁那年,本地发生一起借刀杀人案,不明真相的人都认为是死者生前的冤家对头王九所杀,官府把他抓进大牢,他在大堂上直喊冤枉。治邦一看,觉得不对头。第一,王九为人胆小、忠厚,遇事都怕树叶子打破头,不会下这个毒手;第二,案发那天,王九正在离家四十多里的舅父家做屋,接连三天都未回来;第三,凶器是一把尖刀,王九家也没有这种东西……。他把这些情况写明,证明王九不是凶手,而真正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建议官府“将错就错”,引蛇出洞。官府认为此人是个人才,不仅用事实说明我们抓错了人,而且提出缉拿真凶的主张。官府依计而行,终于使为谋财而害命的杨友原形毕露,案件真相大白。
从此,地方上遇到什么疑难之事,都少不了求他帮忙。官府对他也很器重,积极推荐他应试考取功名。一举成名后,派他回天柱山当官。
治邦一上任,就到属下私访,路近就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与百姓促膝谈心;路远就扮作商人,跋山涉水,得到了许多真实材料。回府后分门别类,认真整理,然后发下去执行。百姓反映,府衙里出来的公文,说的是老百姓心里话,公正廉明,赏罚分明。人民群众把官府的文件,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使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天柱山经过偃治邦的多年治理,人民安居乐业,连年丰收,丰衣足食。可是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治邦也老了。一天晚上,明星亮月,突然听到玉皇要召他回天庭的声音,知道自己离开人间的时日到了。尽管老百姓万般挽留,但治邦还是死了。不过他把老百姓的心声和要求,向玉帝作了禀报。玉帝说:“老百姓那样喜欢你,你就在天柱山上留个像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