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烟袋

家乡区县: 临沂市罗庄区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乡的人习惯抽“旱烟”,而抽旱烟必须用“烟袋”。一杆烟袋由“烟嘴”、“烟杆”、“烟锅”(俗称“烟袋头子”)和“烟包”组成。烟袋的长短与用料根据各人的不同需要而定,尽管样式五花八门,用料也各有特色,但一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而唯独父亲的烟袋与众不同:烟嘴是用上乘的玉石特制的,色泽纯正,晶莹剔透;烟杆的用料是当时的珍稀之品——“川竹”,它质地润滑而且坚韧直挺,表面布满错落有致的花纹,既美观又耐用;烟锅则是用成色上佳的青铜做成的,它散热极快且不生锈;至于烟包,就更“不同凡响”了:那是母亲细针密缝、精心制作的“烟荷包”,在定亲时特意送给父亲作“信物”的,上面绣着一对并翅依偎的戏水鸳鸯。虽使用多年,颜色有点陈旧,但上面的花纹与针脚仍清晰可见。父亲对它关爱有加,呵护备至——因为它寄寓着母亲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是他们夫妻二人真挚、纯朴感情的见证。

对这杆不同寻常的烟袋,父亲视若掌上明珠,成天价把它套在脖子上,任凭烟锅和烟包在胸前摇来荡去,甚至干活时都舍不得拿下来,一有空闲时就握在手里不停地把玩,目光总是在上面扫来扫去,好像唯恐它跑了似的……

有一年夏天,父亲去山上割草,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救命啊,救命啊……”父亲马上把筐子一撂,飞也似地奔了过去,只见一个孩子掉到了“蛤蟆汪”中,正无力地挣扎着。父亲见状,连衣服都没顾得脱,一下子跃入水中,拼尽全力把孩子救了出来并抱到自己家中。母亲在给父亲换衣服时,发现烟袋不见了,急得跺脚,疼得落泪。父亲一个劲地劝母亲:“烟袋丢了是小事,可救孩子一命要紧哪!”母亲抹着眼泪点了点头。孩子的家人知道后向父亲千谢万谢,又根据父亲提供的线索,找了好几个会水的小伙子,费了好大的力才把烟袋从汪里打捞上来。母亲变忧为喜,含着泪把烟袋洗了擦,擦了洗,总算“保全”了它。父亲长舒了一口气,深情地劝慰母亲:“孩子他娘,别哭了。这不,咱俩的心又一起回来了!”母亲听了,破涕为笑……

父亲去世后,我们遵照他的遗嘱,将烟袋套在他的脖子上,将烟锅和烟包搭在胸前,同他一起入殓。从此,每到给父亲上坟时,我们总忘不了带几扎烟叶,作为祭品供他歆享……

zhuangyingying(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