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印象4

家乡区县: 湛江市徐闻县

首先来说一下“围海屯田”工程和“南北渠”水利工程,这个“围海屯田”指的是原本徐闻县三面环海,岛屿众多,解放以前在却只有一个岛屿有人居住(即六极岛),其它岛均为无人岛,全县的海岛居民当时只有不足1000人;但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行政区划调整,原属海康县(雷州市)的新寮岛、冬松岛、北莉岛、公港岛、佳平岛、金鸡岛全部划归于徐闻县行政管辖,所以目前有人居住的海岛就增至7个,值得一提的是划过来的这些岛屿虽然面积不大但居住的人口均超过了2000人,其中单单新寮岛上的居民就超过20000人。这样一来,岛民就陡然增加了数万人,整整占了徐闻县全县人口的5%左右,而且这些岛屿均是地处偏远、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其单一的农业结构和耕地资源的短缺更是使这些岛屿一穷二白,岛民食不裹腹,全是不折不扣的贫困人口,就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面对种种困境,徐闻人并没有退缩,经科学调研和考证他们发现这些偏远的岛屿与大陆的半岛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制约了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自1958年至1979年,当地政府曾先后组织群众以愚公移山式的精神掀起堵海造田高潮。当时以民办为主,公助为辅,先后建成堵海工程4宗,单在和安的三岛就围垦面积1226公顷,是粤西地区堵海工程最多,面积最大的工程。而这一宏大的工程量,都是靠徐闻人用双肩来挑完成的,就这样,原本是无出路的,数十年以来徐闻人民硬是凭着“撼山倒”的新式愚公移山式精神力量,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海洋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发展之路。比如说原属海康县一区南亭光外的冬松岛吧,这个岛屿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10条自然村,共6000多人口。典型的人多地少,岛民以捕捞为生,生活困难。过去冬松岛是个孤岛的,叫做死角岛,没有水泥路,海上交通又不便。近几年来,该岛已把环岛公路修好,建起横渡码头,全岛建起镇通村公路3.8公里,贯通码头。路通后,这几年,陆陆续续继续开发虾塘,产品打得出去。岛民改变过去传统劳作方式,家家户户养虾养鱼。目前全岛已建起虾池1400亩、网箱2000多个,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大大改观。2010年经济比2009年基本上是翻了翻,岛民的银行存款就存了2000多万存款。过去群众生活人均收入是相当低的,人均收入才2000多元,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贫穷的渔村在悄然中完成了一次美丽嬗变!

建国前山高林密,县内无大的水利工程,但1952年全县大开垦,原始雨林全被开伐,导致干旱连连,为此,县民为抗击干旱,上世纪70年代,全县30万人民齐心协力,用人工挖、抬等等方式,共修建兴建大小蓄水工程125宗,总库容3.8亿立米,大小引水工程260宗,总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最大的大水桥水库库容1.48亿立米,灌溉县中西部七个乡镇的15万多亩耕地。最大的引水工程南北渠,自西北经东而南,跨越五个乡镇,终接大水桥水库,全长86公里,串过大小水库山塘22宗,为一条贯通南北的引水蓄水带,号称“人工长河”。

其次,现在众所周知徐闻的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举国闻名,而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却是充满艰辛的:在雷州半岛南麓的徐闻,全境为皆这种火山玄武岩发育而成的台地,所以这个亘古就火山喷发的地方都是血红血红的砖红土,而且徐闻当地的地势比较平坦,台地间分布着坑田,降雨量丰富,干湿季节明显,原本其自然植被为大面积的热带常绿季风雨林,但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大面积的军垦开伐已破坏殆尽。徐闻的原始森林的伐尽,这致使当地保水性很差,连年干旱不断、水土流失的恶果时时困扰着受尽苦难的徐闻人民!但就在看似没有任何希望的红土地上,徐闻地的人民经过数十年来艰苦卓绝、紧咬牙根的奋斗历史,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也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现在全县有20多个农业示范区、共创建省级以上农业品牌12个,其中有5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名优产品,3个产品获省无公害产品,3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拥有“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中国果菜产业龙头县”、“中国香蕉第一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四个国字号品牌。截止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5亿元,比1949年增长49倍。而且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全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四项指标已由原来湛江市辖五市县排名的末位跃居首位。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5826052.html
网络营销个人主页:http://wm23.cn/jianghailong

罗定揸fit人(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