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3岁的张秀岳,16岁参军,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卫生班长、药材干事等,参加过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厦门等大大小小的战役,战场上可谓出生入死,负过伤、立过功。1983年退休后,张秀岳将自己的房屋安置费拿出来,跑遍了全国各地搜集沂蒙文史资料,历时20多年,编写并出版了“沂蒙之光”系列丛书。
1947年5月,险峻的孟良崮,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猛然抬头望去,山高得就像要坍塌下来似的咄咄逼人。这年,“孟良崮战役打响,我才17岁,担任卫生班的班长,负责组织人员抢救伤员。三天三夜,我们共接收并转运了330多名伤员。”从孟良崮战役起,张秀岳开始对革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从此仗剑从云,忠心不易!
冒着枪林弹雨,将6名伤员背过河
12日,记者来到北城新区曲沂社区张秀岳的家,老人虽已满头银发,但是精神矍铄,言谈之间充满了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无限缅怀。聊着聊着,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敞开心扉讲述了他这么多年来割舍不断的红色情怀。
1931年,张秀岳出生在莒县一个穷苦的家庭,和众多同乡一样,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种情况下,受伯父张文卿、叔父张百川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他从小就接受了革命教育。张秀岳8岁那年就上了抗日小学,并担任儿童团团长。当时学习环境相当差,一会儿战斗警报拉响了,一会儿要下地干活,学习只能挤时间。就这样,张秀岳依然坚持学习,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三年级。
1946年,伯父张文卿说要介绍张秀岳当兵,他二话没说就参军入伍,在部队学习了几个月的医疗卫生常识后便到了卫生队开展工作。
到部队第二年的11月,张秀岳所在的独立二团为了抵御国民党军队对胶东地区的进攻,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我当时是团里卫生队卫生班的班长,带领12名卫生员负责从前线转移并救治伤员。”深夜,“呼呼呼……”,狂风呼啸,北风像刀子似猛刮着,地都快被冻出了缝隙,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激烈的战斗打响了,陆陆续续有100多名伤员被转移到张秀岳所在的卫生班,很快,前方传来战报,敌人突破了防线向他们卫生班扑来,处境十分危险。“伤员要包扎,卫生班要转移,两个任务一个都不能耽搁。”张秀岳边为伤员包扎边指挥战友迅速转移。
大雪纷飞的夜晚带着伤员转移,行动缓慢,结果,当部队转移到乌龙河附近时,小股敌人追了上来,只听一阵密集的炮弹落在了战友们身边,伴随着阵阵“轰轰轰”的爆炸声,许多战友和伤员们相继牺牲,弹片炸伤了张秀岳的腿。
冬天的乌龙河,河面上结了一层薄冰,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起来。面对眼前紧迫的情况,张秀岳果断命令“趟水过河”,话音刚落,已经负伤的张秀岳主动背起伤员率先过河,结果一不小心将冰面踏破,冰冷刺骨的河水漫过了膝盖,“腿上的伤口感觉像无数根针扎了似的,异常疼痛。”就这样,张秀岳咬紧牙关先后将6名伤员背过河。当最后一名伤员被背过河时,张秀岳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张秀岳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了担架上,身边有很多伤员注视着他,大家看到张秀岳醒来后,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此时的他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昏迷了两天两夜,当他得知所有伤员都安全撤出敌占区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