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文艺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近年来,湄潭县民间文艺团队活跃在城区大街小巷、农村山寨,这些民间文艺团队以党的大政方针、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以关爱弱势群体、处理好婆媳关系、移风易俗简办红白喜事等内容为主题,自编自演小品、歌舞、快板等文艺节目,让群众享受到一台台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大餐。 湄潭县民间文艺团队最初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要以民间乐队的形式出现,以歌曲演唱为主,人数一般在3至5人,设施设备也比较简陋,只是在农村举办红白喜事时进行表演。随着农村生活的逐渐改变,富裕起来的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形式多样、风格不一的合唱团、花灯队、文艺协会等民间文艺团队应运而生、不断壮大,他们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七八十人,活跃在湄潭的大街小巷、村寨农家。仅在湄江镇,就有三关合唱团、夕阳红合唱团、茶乡合唱团、红歌艺术团等10余支文艺团队,他们不仅活跃在乡村,还登上县里的舞台。天语合唱团多次登上过市级舞台,参加全国的合唱大赛并获得过大奖。咏刚乐队是一支农民乐队,从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不仅拥有四支演唱队,灯光、架子鼓、大小号、电子琴等设施也一应俱全,足迹遍布省内多个地州市。截止目前,湄潭县活跃在乡村的龙灯、花灯、车车灯、狮子灯、钱杆、乐队、合唱队等各类文艺团队有120余支,仅民间乐队就有67支。这些民间艺术团队的演职人员大多生活在农村或来自基层,他们源于生活、贴近百姓的作品层出不穷,深受群众的欢迎。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花灯队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出了基层党委、政府与老百姓的鱼水情,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抄乐乡傩戏协会自编自演的《二郎探母》、《骑龙下海》等传统节目颇受群众欢迎,不仅吸引了外国友人前来考察,还应邀到日本进行演出。湄潭县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湄潭县将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将民间文艺团队作为提高乡村文化服务供应能力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建立“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机制,从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强对民间文艺团队的扶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积极引导民间文艺团队健康发展,上规模、出精品、树品牌,更好地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wy(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