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相佑(1903.1-1927.9),别名相祐,汉族,苍山县神山镇青竹村(时属郯城县)人。
冷相佑天资聪颖,少年时就读于神山镇小学,1919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现在临沂第一中学)。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4年1月,冷相佑由表兄张苇村介绍加入国民党(未领国民党党员证)。国民党“一大”后,张苇村名义上兼任国民党北京地方执行部副监察委员,他回到山东以后,推荐进步青年学生报考黄埔军校,冷相佑就是他推荐的成员之一。
在《黄埔军校一期同学录》中有记载:冷相佑1924年春节后离家去上海,3月14日到达上海环龙路44号(国民党执行部)参加黄埔军校初试,毛泽东是考试官。冷相佑初试合格后,坐船前往广州,4月参加复试,5月中旬录入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编入第四学员队学习。1924年11月30日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1925年2月参加周恩来领导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1924年7月由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同学录可知,早年间冷相佑与毛泽东、周恩来、陈赓都有过直接的交流。他是黄埔一期中招收的十名山东籍学员中的一名,是唯一的一名临沂籍学员,也是山东籍唯一参加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会昌战役、潮州竹竿山阻击战的共产党员。
年少时已名闻乡里
冷相佑兄弟四人,他在家排行老二。据冷相佑的儿子冷承备介绍,他从长辈口中得知,曾祖父冷茂林时家里有良田400余亩,兼营农商,冷茂林还考取了秀才。冷茂林遵从“不成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经过“自修”成为一位名医。由于他仁德乡里,扶危济困,清末郯城县知县曾赠匾加以鼓励。冷相佑的父亲冷玉京,子承父业,亦远近闻名。
今年88岁的冷承备回忆说,他的曾祖父冷茂林过世后,家里的400余亩良田理应平分给各个儿子,结果冷玉京的兄嫂不答应。于是,兄弟间因为田产问题惹上了官司,最后,冷玉京的兄弟冷玉彬疏通关系,冷玉京不但没有分得田产而且还受了牢狱之灾。冷相佑作为冷玉京的儿子,自然也见证了这场家庭变故,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田产,生活环境自不比以前宽裕。
此外,冷承备清晰地记得,在他七八岁刚开始记事的时候,青竹村一带和以前一样时常有土匪出没,为此,村里早就在村庄周围用青石垒砌了高约3米,宽约半米的围墙,用厚厚的木板做成围墙门。土匪经常出没的年景,村长每天都安排专人在村内巡逻、守备。为了抵御土匪,不少村民家里都备有大刀、长矛等兵器,后来又相继添置了土洋枪、“汉阳造”。
按照冷承备的说法,冷相佑生活在青竹村时村里已经垒砌了围墙,抵御土匪的袭扰,动荡的环境使得冷相佑对当时的社会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在这种家庭、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冷相佑,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学习,少年时就读于神山镇小学,1919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临沂一中前身),学习一直名列班级前茅,而且善于团结同学。
冷相佑的后人给记者翻看了当年冷相佑留下的书籍,《古文析义》、《书经精华》、《论语》、《孟子》等,泛黄的页面上是用毛笔工工整整做的笔记。
从笔记来看,冷相佑写的一手好字。为了练字,冷相佑将自己所见青石碑上的碑文拓下来,照着拓片一遍一遍地临摹练习,笔酣墨饱,书法遒劲有力。至今,冷氏族人依然保存有冷相佑当年临摹的拓片。冷承备说,在他懂事之后,奶奶常说父亲的字方圆十里八村没有人能比得上。那蝇头小楷比书上刻得还要整齐美观,乍一看,很难辨别那些小楷是手写的,还是刻印的。
冷相佑不仅写的一手好字,而且擅长文辞,翻看保存下来的当年冷相佑写的文稿,《国家财政日形困难而国民生活程度日见增高其原因何在并建议补救之策》、《孔子可否定为国教试各抒(疏)所见以对》、《道德之制人严于法律论》、《处已接物以忠恕为本论》,侃侃而谈,抒发了一位志士的爱国之情。
从仅存下来的这几篇文稿可以看出冷相佑的文学才能,还可以看出冷相佑在就读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期间,就已经萌生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奠定了思想基础。
冷承备清楚地记得,当年整理父亲的书和文本时,整整装满了三个喂牛用的草筐。可见,冷相佑少年读书、写文章之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竹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武术村,青竹太祖长拳在苍山一带小有名气,冷氏族人都习得此拳法。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每年秋收以后,冷氏族人便集中演练、切磋太祖长拳。平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头巷口,随处可见挥舞长拳强身健体的村民。
先练掌法,后练拳法,掌、拳法都练得炉火纯青后便可进一步学习兵器,大刀、长矛、棍子、七节铁鞭、偃月刀等,对于冷氏族人来说没有一件不能上手的兵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