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是新中国“两弹一星”元老,中国理论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普通湍流理论的建立者,国际应用力学大会理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原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物理学家。
学术成就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80年代后期获得了科学实验的初步支持。
教育事业
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培养了几代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有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翘、胡甯等。周培源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中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他将其父亲在家乡遗留下来的600多平方米的住宅捐献给家乡人民作为科普文化活动站。1989年周培源及夫人王蒂澄把收藏多年的145幅珍贵古代书画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周培源夫妇将政府颁发奖金的大部分,分别捐赠给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作为科学基金与奖学金;又于1990年5月将这笔奖金的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振华基金会作为奖学金,用于资助鼓励社会上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周培源夫妇还分别向他们的母校上海市实验小学和吉林省扶余县扶余镇实验小学各捐赠一万元作为奖学金。他在北京大学,大力支持并亲自组织领导研制成功了华光型电脑镭射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引发了中国印刷术的重大革新。
参与三峡
周培源关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50年代国家考虑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他曾两次到武汉参加三峡工程会议,并同会议全体人员前往三斗坪考察预选的大坝坝址,当时周培源是支援较快建设三峡工程的。但80年代以来,在阅读了全国政协调查闭关于三峡工程的报告和许多其他有关材料后,周培源认为三峡工程不仅仅牵涉到工程技术问题,还牵涉到经济、生态、社会、淹没区的矿藏甚至军事、人防等许多问题,而且建设周期需要20年,耗资将以千亿计。国家要在建设这项工程,必将延缓许多其他急需上马的建设专案,且此工程尚有不少重大问题有待研究论证。因此周培源建议要在综合国力明显允许的条件下,在十分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方可考虑三峡工程的施工问题。根据国家科学决策的需要,时已86岁的周培源,于1988年9月接受全国政协的委托,率领182位政协委员奔赴湖北和四川有关地区视察。视察团回京后,周培源以他个人的名义给中央写了报告,据实提出了建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