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书院

家乡区县: 揭阳市揭东区

书院之倡建萌于唐,启于宋,太平兴国时,在庐山白鹿书院创办影响下,踵相仿效。宋末,邑进士郑国翰(初授莆田令、后任兵部郎中,与朱熹同榜)见国事日非,遂致仕还家,筑书庄于蓝田,名蓝田书庄,一名澹轩,即今之丰顺县汤西镇石祭下小学。聚徒生讲学,以植人材。朱子每游揭阳必驻于此。书庄背隔数里有飞泉岭,形势山尧,壁立百仞,周围数十里层峦叠嶂,绝顶有泉,涌出飞空,郑国翰作揽胜亭于其间,朱子过访书“落汉鸣泉”四大字并留题有:一路风烟春淡荡,数声鸡犬野人家。此处现已辟成旅游景点。

蓝田书庄,原以土为墙,瓦为顶,800余年几经变易,直至改革开放方以蓝田中学书院校区(12张)五层教学楼所替代,更名“飞泉学校”,就读学生400多名。其遗址,仅以一方碑记,是志前事。

清乾隆28年(1763年)癸未,新亨贤达之士,声请知县王殿捐建书庄,王公遂命倪明经等人督建,卜地琅山东麓建设书庄,更名“蓝田书院”。院外园租,岁可得七千余文,王公复拨磐溪都大岭乡荒埔园120多亩,租金22两,作为师生膏火。但经百年风风雨雨而成危房,同治十二年(1873年)军门方耀、知县周士俊,再迁建于新亨别关外,即今址。

蓝田书院,座北向南,正座三进,天井两个,俗称“三厅亘”,前厅大门顶挂“蓝田书院”四个浮雕匾额大字,笔法苍劲刚遒;中厅,正向东西厢为纪念室:一为“韩暄室”,一为“竹暄室”;后厅,正座二层楼,楼上正厅是孔子神像座位,往昔春秋二祭。后楼两端各置四房两天井连接,成为一长后楼巷作为全局之巷包;正座两侧各有通巷,巷房二十有四,互朝正厅。环植桃李竹木,古色古香。

yangzhenxin(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