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周边分别与豫皖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辖31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总面积18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截止到2011年底)。现任县委书记高子球,代县长邓真晓[2]。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在此建立沈子国,秦、汉、魏、晋、唐均在此设县,1935年正式设立临泉县。这里是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东汉文学家蔡邕、诗人蔡文姬及现代书画家吕霞光、李文汉的故乡,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后方指挥部所在地。临泉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畜产品生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马戏)、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大县、中国绿色名县,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安徽省第一养牛养羊大县、安徽省畜牧富民十强县
历史人物
季载,西周初期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在今我县古城子建立了沈子国,子孙以地为氏。由于他办事认真,善动脑筋处理各种难事,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政绩,使周朝的农业水利也赢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敬佩。姜子牙,吕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西周开国的功臣。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姜尚在治理自己的封国时,顺应民俗,革除陋习,大力发展工商渔盐事业,人民都归顺到齐国,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他著有兵书《六韬》。
沈郢,东周是时人,是聃季载的后代。他高洁的品格很受后世之人敬佩。
养由基,春秋楚; (今属地该县杨桥)人,有“神箭手”之称。“百步穿杨”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许劭(shao绍)、许靖为堂兄弟,东汉平舆(今临泉)县人,他们节操高尚,观察敏锐。公元194年,国家大乱,他带领弟子及家人投奔扬州,次年在前往南昌途中病逝。
毕卓,字茂世,晋朝鲖阳(今鲖城)人,少年时豁达豪放,很有才华。当上了行止秉正、统帅有方的温峤将军的平南长史,协助温峤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直至死去。国画大师齐白石曾有《毕卓盗酒》画作,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
王保保,又名扩廓贴木儿,元末名将。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人。察罕帖木儿之甥、养子。元末兵起后,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
韦仲魁,字象时,清朝首光年间迎仙店北仁和寨人。武解元,26岁时录为武进士。18岁时进京应方试,随后从军,因带领军队在云贵一带战绩卓著,极受清廷赞赏,被授为“云贵协镇孝督”要职。后因胞弟在家乡勾结土匪而受到牵连,清廷派人追查,他含冤自杀。当地百姓在昆明城西山脚下为他建庙碑,作为纪念。[20]
连登榜,清咸丰年间鲖城镇东南连庄人。他原为教书先生,为人耿直,富有民族气节。鸦片战争后,领导当地农民组成起义军,与清廷官吏斗争。
张蕴华,该县长官镇人。他自幼天资聪敏,勤学好问,性格刚强,体贴穷人,富有正义感。他1917年县高小毕业后,考入阜阳省立第六中学。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参与组织五四运动,声讨军阀摧残教育、屠杀受国学生罪行等活动。
吕霞光,该县吕寨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古董鉴赏家、收藏家。
李文汉,该县长官铁佛人。他毕业于上海美专。20岁即获蔡孑民画奖金。1965年至1968年;连续四年荣获“中日书法交流展”的特别奖。李文汉曾多次返回故乡,来往于海峡两岸,促进文化事业交流,促进台湾的早日回归。
名胜古迹
老丘堆
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名沈子墓,长5
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身后掩埋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址,由于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出产东西。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本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时间遭到暴雨冲刷和农人深翻垦植,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上枯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子。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维护单元。
千年银杏树
在县城西事迹子处。银杏树、古城址、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事迹
树高30余米、胸围8米。九棱十八丫,本十二枝杈,已有两千多年的树龄,至今仍枝叶茂盛,挺拔苍劲,银果累累。凸起地上的根部,天然构成的各类造型,如雄狮巨龙,如跃虎奔马,千姿百态,听凭想象。个中,在一根木上可见一明晰的马蹄印,邻近根木上又有一个足迹。传说,为明末农人起义师领袖李闯王攻击北京时,在此倚树稍息留下的。据林业任务者考据,离城市这么近,又这么大,这么古的银杏树,为全国第一。此树已列为省重点文物维护树木。近现代革命遗址
育才阁
在长官集中间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张蕴华于1929年任长官小黉舍长时所建。那时,他组织有学生会、穷汉会、夜校等,提出“扒寺院,打神像,兴私塾”的标语,率领学生、教员和穷汉先后扒失落7座寺院,建成育才阁后,他在大门上写一别春联:“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在二门上写一副春联:“有什么思维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育才阁有上、中、下三层,共16间。第一、二层为教室,第三层仅一间,仿意大利式修建。从全体看,既美观而又严整,既俭朴而又调和。
魏野畴烈士陵寝
坐落在老集东首界南河东岸。魏野畴原为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928年4月9日依据中心“八·七”会议精力,组织和发起了有名的阜阳“四·九”起义。但因为预备任务不成熟,起义归于掉败。魏野畴率部撤离阜阳,星夜兼程向西南转移,路过老集时被仇敌杀戮于界雕南河畔。1988年,县当局辟地在魏野畴牲处建造陵寝。陵寝分两局部,前面为陵寝景色区,遍植松柏、花圊。后面为烈士坟场,墓前立有墓碑。陵寝大门两帝旁有“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光照后人”的春联。
刘邓大军汇合留念碑
在韦寨中黉舍园内。1947年8月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计谋防护转为计谋抨击的序幕。在大别出施行计谋再睁开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带领的后方批示所于12月转出大别出,来莅临泉的韩老家。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政委带领的前方批示所自负别出转出,来到韦寨,与刘伯承带领的后方批示地点辨别75天后成功汇合。1991年县当局拨款在此立碑留念[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