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的N个特征
1、地图:在这个城市里,所有有意思的事情都得出了门。往西南走若干里路,到了古蒲州城,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即使很多地方已经风光不再,历经沧桑的只砖片瓦也在倾诉着曾经的繁华盛世,一处处孤立的遗物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你面前悠悠展开。
2、爱情:这个城市门口最近的建筑群是普救寺,以张生、崔莺莺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闻名天下,尤其是元代王实甫的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文采斐然、流传甚广,故寺尚在,寺中有莺莺塔矗立,物是人非不见当年小红娘,只是不影响普救寺在少男少女的情怀中是美丽的爱情圣地。
3、瑰宝:黄河大铁牛,据《蒲州府志》载:蒲州城自古以来是长安和黄河中游两大地域的交通枢纽。早在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就开始修建浮桥,名为“蒲津桥”,这是我国黄河中游最早而又延时最长的一座桥梁,后毁。唐时,谋大匠百工,冶铁结链为缆,熔铁铸为桥墩。当时全国产铁53万余斤,而铁牛竟用去17万多斤。浮桥修成后,蒲州城日益繁荣,唐开元八年升为“中都”。因造牛出自唐明皇开元年间,故称“开元铁牛”。
4、山水:这里有一位诗人,将故乡的山水林泉四季变化之美,对应描摹成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和意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末的司空图隐居创作的王官谷地以其人闻名天下。该谷坐落在永济县城东的中条山麓。谷幽壑深、奇峰异石、清静雅致,有“世外桃源”之称。而所有的秀丽风景,都因隐居于此的人物而为世人所见,清山流水因一部《诗品》更为人称道。
5、建筑:鹳雀常居之处,蒲州故城外更上一层楼,中国四大名楼都是因一篇美文而名重天下,咏岳阳楼的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咏黄鹤楼的是唐代崔颢的《黄鹤楼》;咏滕王阁的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咏鹳雀楼的就是唐代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楼以文传,文以楼盛。而王之涣的这篇作品,是四篇美文中字数最少、最为通俗、意境最为开阔的一篇。
6、饮食:菜越往南,越精致、越素雅,程序越繁琐,入眼越简单,但这座城市里却不如此。在任意一家饭店,无论是叫庄还是叫铺,都有一个桌子,上面摆着大刀阔斧劈出的菜块,挑选好,店家会放入盆中,加调料翻腾几次,入盘。杂乱无章,吃起来是舒服啊很舒服,味道以浓酽为美。正如这座城市大开大阖而热情朴素的性质。
7、夜晚:在这里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招呼我坐定之后,说:“你不想出去,就看电视,我去街上打会儿牌!”并没有觉得有招呼不周,因为昨天已经在街头看了,四处都有光着膀子甩扑克的男人,时间已经很晚,他们身边依然有追逐的孩子,拉话的妇人。这样的生活是随意的、快意的。
8、城市:如果再进一步观察,这个城市是朴素而自然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壮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上这座闻名遐迩的楼之前,我就想着,一定要找一个女孩,在这座楼上拍一张照片。
女孩一定要漂亮的,要美得必须飞扬跋扈,还要有一种大都市里冰冷的气质,用一个庸俗的词语来表示:摩登女郎。
我想让古老的风韵激扬和现代的物质追求交融在一张照片里。
我还想,一座楼远古而来的那种气魄,隽永不已的那种精神会让我们现代人怎么追忆、铭记和传承?于是更想有这样一幅照片,名字已经被我俗不可耐地取下若干个《岁月》、《时光》或者《路》等。
不幸的是,在楼上,除了破空而过的劲风和我,没有别的。
幸运的又是,我在楼里的纪念品专柜旁,遇见了一个女孩。
原先我渴盼的是富贵家中一朵千娇百媚的秋牡丹,而她,是一株风中摇摆的瘦菊花。稚嫩、眼睛中还有丝丝惧怕。
我说,来、来、来,拍张照片吧!她挥舞着手,头摆得比我说话的速度还快,不、不、不。
透过镜头,她摆着笨拙的姿势,目光却不知道放在哪里。
真的宛若一株瘦弱的菊!而谁又可知,这瘦弱不会在岁月里逐渐地丰盈,今天的事情也正是绽放过程中的一次磨砺。同时,我想起脚下这座城市,没有很高的楼,没有很宽的街道,路上穿梭着衣着不光鲜的人群,所有城市所需要的因素,这里只有一些可以靠近的,淡淡的影子。然而,长大是很快的,无论人还是城市。长大的过程是很美的,无论城市还是人。大河滔滔惊回首,且看后生再登楼!(边治国/文图)
话说永济人
说永济人“民性质朴,好尚节俭”似乎走遍我中华大地都可以感受到,所以应该说不怎么具有特点。
质直无谲、急公好义、务本力农、善于经商好像正是永济人的性格。说恭谦温和,礼貌待人,热爱故土,不愿离家,总喜欢把“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当作口头禅,好像更能说明永济人。翻历史记载,古人们也正是这么总结的。
还有呢,说沿河一带老百姓又勤劳又强悍,又争强又好斗呢。
话说有亲弟兄二人,不知何故结成死对头。一日二人不约而同去了外乡,互相见面,自然没的话说,陌路一般。忽地,外乡有恶人欺兄;弟弟见状,力显英雄本色,驱散恶人,终化解其兄一场危难。接下来,弟正眼都没瞧兄长一下转身拍拍屁股走人。
说永济人好戴二尺五,也就是指所谓的高帽子。如果你不大懂,恰恰正好说明永济人呢。二尺五和高帽子是同一个意思,译成大众语言,就是喜欢让人家说自己好,自己能干。二尺五一戴,会兴奋得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你要他做啥就做啥,哪怕他手头有再要紧的事情都会立马放下,屁颠屁颠跟上你忙活你指派给他的活。
本家一个爷,没准儿还真的有代表性呢。爷在村里人缘儿不怎么好,永远挺着个“结面脸”。这三个字是永济一句土话,里面包含着冻结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不会笑,大约一出娘胎便认定世上所有人上辈子都欠着他什么。所以,“结面脸”又包含了讨债的成分,你看见他只好远远地躲。爷啥活都做的有鼻子有眼,可是,个别活就来不了,比如打土墙。那活儿决不是三个两个人干的,没有十个八个人你就别张罗。爷家里要造墙,并且数量还不少。成百上千年的乡俗,永济民间谁家有重要的活儿,都会有众多的乡亲自觉前来帮你做。我这个爷,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造墙绝对不会有那么多乡亲来帮的。于是,爷便提前半个月开始摘掉自己挂了半辈的“结面脸”,哪人多就朝哪凑热闹。也会说会笑的,路上见一个还是两个三个人都会夸奖你,实在没什么夸的,会说你,噢,小伙子蛮精神哩。结果怎么着,很见效,造墙那天,村里呼呼啦啦来了不下四五十人,气氛热烈人欢马叫的让我那个本家爷乐得合不拢嘴。永济的老百姓今天再不是死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把庄稼已经做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换句话说,就是永济老百姓把过去每年大年初一才吃上一顿的饺子端进城里,放在为你准备的餐桌上。不是一两个城市,也不止是十个二十个城市可以看见永济人的饺子馆。永济老百姓硬是把永济饺子馆做成了旗帜,敢把它竖在许许多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一种气势和景观。永济的老百姓既见识了祖辈向往的城市,又使自己天天过年,也使城里人想过年就过年呢。你想在乡下吃顿饺子过一个年,不用跑远路,上永济饺子馆吧。永济老百姓就是凭着空空的两只手,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自己大把挣钱还让你乐呵呵满意高兴。
历史记载的文字已经说明不了今天的永济人。睁眼一瞧,他们除骨子里永远保持的勤劳和质朴没有褪色,其它的,已经融入整个社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