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刘昌潮
刘昌潮(1907—1997年)号不烦斋主人,生於揭阳县霖磐镇桂林村(今属揭东县)。幼年师事岭东画家孙裴谷。1927年秋考入上海美专美术教育系。1930年秋毕业後任揭阳一中美术教师。1931年应聘任泰国曼谷培英学校美术教师。1934年夏回国,先後任教於汕头、澄海、揭阳等县的中学和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80年初应文化部邀请,到北京藻监堂作画30多帧,9月出任汕头画院首任院长。1984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国画《墨竹固》悬挂於北门厅。1989年为北京天安门城楼创作国画《梅竹石团》悬於正厅。同年在香港举行《刘昌潮画展》。1992年分别在澳大利亚和日本举办刘昌潮及儿媳3人国画展。主要著作有《刘昌潮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岭海翰墨社社长。
任汕头画院首任院长、名誉院长。历任中美协广东分会理事等职。1984年赴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墨竹图》。其墨竹与董寿平齐名,有“南刘北董”之誉。有《刘昌潮画集》等。
刘昌潮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犹以花鸟画见长,其画竹素有“昌潮竹”雅称,与董寿平被誉“南刘北董”。他的花鸟作品前期比较秀劲,到了后期变得挥洒自如,用笔老辣苍茫。刘昌潮的国画艺术成就非凡,他以新的形象、新的寓意、新的表现技法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是一位岭南卓越的花鸟画家。
刘昌潮国画营造浓郁的古拙简约美学风格。他早年师从岭东绘画名宿孙裴谷,吸取孙裴谷画风技法的精髓。后师法诸家,师承海派著名画家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王陶民、王个簃等大师,善于汲取古法,变前人之法为我,努力追求明末清初的髡残,用较尖的笔写出苍厚烂漫的美感,其构图、用笔、着色、线条、渲染都有很强整体感,同时有善于将书法融入到绘画技法中,云雪梅评其绘画曰:“简约的景物、线性的造塑、淳厚的笔墨、诗意的境界产生了极具个人符号性质的程式。”刘昌潮国画构图简、形简、笔简,画面看似朴拙宁静,而气象却较高远,精神外涨,弥满纸间。纵观刘昌潮花鸟画册,往往只有赏心的两三枝,很少有繁花茂叶,画稿也往往留下大部分的空白,产生简约的美学风格。刘昌潮花鸟画还有形简、笔简的特点。形象经过取舍,取出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特征、结构因素略加变形后,用最简练的笔墨来表达形象特征。
动感艺术的神韵是刘昌潮国画艺术的艺术追求。绘画艺术是静止的平面符号,为了在画面上产生动感,艺术家就必须借助画面景物的取势来实现。王船山说:“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取势”的核心当为画中意象之间的审美联系或审美组合规律。因此“势”的营造是中国画神韵的内核。刘昌潮绘画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在石、鸟、枝条的走势上,表现得更为明确。刘昌潮画的竹石,是他大多数花鸟画中必不可少的物象,是他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它们也给予了刘昌潮绘画作品以无穷的艺术魅力,离开了它们刘昌潮绘画也就为之逊色。有趣的是,它们还成为刘昌潮绘画重要物象,也是画面上构图和虚实处理的调节者。他画鸟虫不落地,常作静穆俯态,有道家精神;其幽兰苍竹,交错有置,“笔势飘举,迥然出尘”。饶宗颐先生论刘氏画曰:“昌潮先生工画竹,炉锤功深,历数十载,蟠空绕隙,无不尽态而极妍,海内翕然宗之无间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