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海潮壮,请让世界听!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枢,渤海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是中国大陆上唯一一个可观夕阳落海的地级市。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是大龙邮票的诞生地和发行地之一,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曾是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宗教文化传播中心,及各种物资的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贸易总汇”和“关外上海”之称。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美国、荷兰、丹麦、挪威、奥地利等国曾在营口设立过领事馆或领事机构,曾是东北对面向世界的窗口。[1]
营口物产丰盛、交通便利,是东北重要的出海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全国首批重点沿海开放城市,辽东湾中心城市,辽东湾经济区中心城市、辽东湾经济金融中心,辽东湾现代服务业中心,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三国时称营口为辽口,东晋时叫历林口。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巴尔虎人离去之后,清政府颁布开垦辽东的规程,要求关内移民到辽东垦荒,遂山东、直隶一带的农民便纷纷来此,还有登州、荣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渔民也驶船来此处落户。他们在辽河南岸潮沟旁(也有少部分在辽河北岸)搭窝棚盖茅草房栖身。这些窝棚和茅草房远远望去就象一排排营房(其实并不是营房而是小渔村),得名“营子” 。因营子地处辽河海口,是退海之地,至少有600年历史。此地形成陆地后,遗留下多条潮沟,涨潮时河水便把潮沟淹没于水中,此为"没沟"之意,故称没沟营。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增设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开埠为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英国派驻中国牛庄领事馆的首任领事密迪乐看到牛庄海口水浅,大船难以出进,条件如此之差,根本不能作为口岸开埠通商,并产生退意。就在英国人灰心丧气之时,发现了牛庄辖管的没沟营。没沟营不仅水深河阔,又有距海口近、码头紧靠城镇的优势。如能在此开埠通商,更胜牛庄。密迪乐找到牛庄的官员,提出改牛庄为没沟营的要求,并将实地调查和更变地点的情况,写信向英国政府报告。信中说:“牛庄作为商业城市已经没有地位,看不到商业上的活力。根据探察的结果,距离辽河入海口最近的没沟营,必将成为外国贸易的中心地”。清政府同意了密迪乐变更开埠的要求。一则由于牛庄河道淤塞,不如没沟营河阔靠海,码头依城,宜于开埠通商;二则按《天津条约》移地开埠成例,在牛庄辖管的没沟营开埠,并未违约。就这样米字旗飘升,没沟营代替牛庄开港了。清政府官文称之为“同意没沟营口岸开埠”。[2]
1866年以后,清政府官文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营口城市自此得名。
营口战国时期属燕国。
明朝时期营口称梁房口
明朝时期营口称梁房口(2张)
秦属辽东郡。公元前195年,西汉在辽东郡置18个县,营口地区南部设平郭县,北部置安市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营口地区先后被汉族的公孙政权、鲜卑族的慕容政权和高句丽政权统治过。平郭县和安市县置而不废,文县(东汉改为汶县)于240年被曹魏政权迁至齐郡(今山东省境),房县改属辽东属国。
后燕政权于385年将平州治所迁到平郭县。
唐代末,北方先后有契丹、女真、蒙古3个民族政权更迭,并在营口地域内设置地方政权。
辽国平灭渤海国后,将其一些州县迁到营口地域内,在今熊岳镇设卢州领熊岳县,在今汤池镇置铁州领汤池县,耀州领岩渊县,归州领归胜县,另设曷苏馆大王府和辰州领建安县。
金朝时期,将辰州改为盖州,领建安、熊岳、汤池三县,余州撤废;设女真人的别里买、本得山、按春和曷苏馆4个猛安,猛安下置若干谋克。
明废州县改设卫所,营口境内南部属盖州卫,北部隶海州卫。营口市区时称梁房口。
1621年,后金占据营口地区,以耀州(今大石桥北岳州村)为中心屯兵镇守。
1644年清朝对汉人和满人分别治理。营口地区北部置海城县,南部设盖平县以治理汉人;在熊岳设副都统管辖辽东半岛各地满人;又在熊岳、盖平、牛庄设防守尉或城防尉管理八旗事务。[3]
顺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为“龙兴之地”不致荒芜,从山东招远等地陆续招民到今营口城境内。
1861年,清政府在营口设置奉锦山海关兵备道。
1867年1月设营口海防同知厅,负责海疆治安。
1895年3月6日,日本侵略者占领营口(既日本第一次占领营口),设立民政署,任命石田区珍为民政官,对营口实施统治。
著名画家方人也油画《营口老街印象》
著名画家方人也油画《营口老街印象》(3张)
(1900-1904为俄占营口时期)
1900年8月4日沙俄借消灭义和团之名占领营口,设立俄国营口民政厅,任命俄国驻营口领事安德烈·吉姆连科·奥斯特罗维霍夫(中文名敖康夫)为俄国营口民政长官,向市民公布了《民政规则》十二条。主要内容有“一向属于清国官吏所管理的诸般事物,完全归于俄国当局管理”。民政厅管理营口一切事物,内设警察 、税收、裁判、卫生四部,对营口实行4年的军事殖民统治,营口进入了外国占领时期。1900年7月,奉锦山海关兵备道衙署、营口海防同知厅被迫暂迁至锦州和田庄台。
(1904-1906为日占营口时期,既日本第二次占领营口)
1904年7月25日,日俄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击败俄国,占领营口。对营口商埠区、港湾实行军事占领,并成立营口军政署。在营口进行了两年半的军事殖民统治,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日(1906年12月5日)中日双方就日本交还营口问题举行最后谈判(从11月16日至27日已进行9次谈判),签订《交收营口条约》六条,定于1906年12月6日日军撤出营口,日本驻营口军政署撤销,将营口交还清政府。奉锦山海关兵备道衙署、营口海防同知厅由锦州、田庄台迁回营口。然而,日方并没有履行谈判条款,只交还了半个营口,新市街、二本町、牛家屯均未交还,一直霸占到1945年。
1909年,清政府设置营口直隶厅,将原属海城县的3个乡、盖平县的1个乡划归 营口直隶厅管辖。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由于长江北岸仍为清政府统治区域,所以营口直隶厅仍处于清政府管辖。
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营口直隶厅隶属中华民国管辖,改用民国年号。
1913年2月,根据民国北洋政府《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营口直隶厅改称营口县行政公署,所属区域南至兰旗,东至大石桥,西至渤海,北至大洼;同时撤销锦新兵备道,改为南路观察使,驻营口。
1914年民国政府将南路观察使改称辽沈道尹公署仍设在营口,辽沈道管辖营口、盖平、海城、
辽阳、沈阳、铁岭、开原、镇安(今黑山县)、北镇、新民、锦县、锦西、兴城、绥中、盘山、台安、义县、彰武、东丰(今吉林省东丰县)、西丰、西安(今吉林省辽源市)和辽中22个县。
1923年5月1日将营口县公署改为营口县政府。又在营口商埠区设立市政公所。是东北第一批试行市制的城市。
1929年(民国18年)1月,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撤销道制,道尹公署改为营口市政筹备处,营口市政公所撤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营口第三次被日本占领,营口沦为殖民地。11月31日,民国政府营口县政府撤销,成立营口县自治执行委员会。
1932年,满洲帝国成立,营口隶属于满洲国管辖。13月,营口县自治执行委员会撤销,成立满洲国营口县政府公署。
1938年(康德五年)满洲国中央政府将营口县改称营口市,营口市公署实行区建制。
1945年8月15日光复,日本投降撤离营口,苏联红军进驻营口。司令部设在青林馆。营口市地方组织“维持会”对城市进行管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