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方孝孺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
方孝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洪武十五年(1382年),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孺,应征至京,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方孝孺加以重用。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建文帝)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孺任副总裁。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明惠帝,惠帝听从兵部尚书的削藩建议。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挥军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名满天下的第一大儒、翰林学士方孝孺之手。
燕军攻破京师后,文武百官大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但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想借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不仅屡次派人到狱中劝降方孝孺,还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但方孝孺坚决不从。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强迫他写诏书。但方孝孺却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辞严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他的高风亮节与坚毅不屈让人肃然起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