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消亡的历史名城

家乡区县: 山西省永济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河东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位居河东的舜都蒲板就是座落在黄河大拐弯处的一座古老而文明的历史名城,前些日子,我有幸探访了这座“历史名城”——古蒲州。

    古蒲板是舜的都城。《帝王世纪》载“舜都蒲坂”就是指此。传说舜生于诸冯,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耕于历山,卒于鸣条。古时蒲板属于冀州之地。诸冯、河滨、雷泽、历山都属于蒲坂(都在今运城市境内)。史前无数的神话般的传说都留在这块热土上,中条山有一个苍龙峪,峪口的山岭上有座二妃墓,老百姓说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葬地。
蒲州最为繁华的时期在唐代,蒲州城周围九里三,城墙为厚砖巨石砌成,貌似万里长城。当时在蒲州设立河中府,这是因为蒲州临近黄河。假若你向南行十余里,回首翘望,那时的蒲州城就宛如在黄河中心,故日河中府。中唐时期蒲州又称中都,意谓长安在西,洛阳在东,蒲州在两都之中,故为中都。把蒲州和长安、洛阳相提并论,可见蒲州在当时的繁华和兴盛了。据说蒲州城当时有四个双城门,形状各异。东门朝南,南门朝西,西门朝北,北门朝东。城内建筑高大雄伟,布局合理,格调清新雅致。有钟楼、鼓楼、文庙等,如同六大古都一样,为传统的古典都城建筑。舜都蒲坂又是历代人才荟萃的地方。文人学士、名宦显贵等各类人才达数百人之多。柳宗元、司空图、卢纶、杨贵妃等举不胜举。所以长期以来在蒲州城内流传着一首老幼皆知的顺口溜:“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蒲州更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古城之西的黄河洲渚上,曾有座形制古朴、巍然耸立的斗拱高楼,那就是北方第一楼鹳雀楼。与岳阳楼、腾王阁、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据《蒲州府志》载:“鹳雀楼,在郡城西南黄河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因它独立在黄河岸边的高阜之上,依山面河,形胜壮观。所以唐代诸化,文人墨客到此游览者甚众,并多有题咏。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首诗唱红了一座楼可称之为千古绝唱。还有诸多诗人都以此楼为题,写过歌咏山河壮丽,述志抒怀的诗作。
     鹳鹤楼为北州时蒲州守将宇文护建造。据《蒲州府志》附图形式可知:楼似塔形,下粗上细,高三层。“前赡中条,下瞰大河”,雄伟壮观,是一座著名的木质结构楼阁,唐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洲。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登楼俯视,洪涛滚滚,奔腾澎湃;西望太华,群峰插云;南揖,巍然独秀,纵目四野,山河之险,风烟之胜,各具于此。鹳雀楼,历唐经宋,存世数百年。百惜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兵火,楼废景失。不久因黄河泛滥,故址又被淹没。后人探寻鹳楼只留下“千里穷诗句好”的遗憾。
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故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元初蒙古铁骑横扫中原,斯文胜迹多毁于战火,鹳雀楼也难以幸免。等战争过后,文人王恽来官晋府,循旧迹攀援而上,虽然在高台废址上也可领略山河之胜,但名楼已毁,才子名吏自然会产生万端惆怅。但王之涣那首杰作,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一代一代地传诵下去。故而前来蒲州探迹寻胜的人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官府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移花接木,将蒲州古城西楼更名为:“鹳雀楼”,满足天下文人登楼怀古的心愿。据旧志载:明初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鹳雀”。值得庆幸的是逢盛世鹳雀楼已经复建,现楼体已耸立在蒲板大地,不日可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名楼出现在世人面前,吾辈幸甚!

vivy(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