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蒲州古民谣说起

家乡区县: 山西省永济市

    在明代后期,蒲州城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站在鼓楼往南看, 二十四家翰林院, 对门三阁老, 一巷九尚书, 大大小小州县官, 三斗六升菜籽多。 郭沫若在世的时候,曾听人说到这首歌谣,并对二十四个翰林院、三个阁老、九个尚书做了具体查证。虽然在数量上有过一点误差,但是基本内容是真实的,而且是有名有姓的。如大家熟悉的杨博、王崇古、张四维、韩矿等人,都在明代后期做过尚书或宰相,他们都是蒲州人。 郭沫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明代蒲州的盛况,说明蒲州在明代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特别是一个出官的地方。” 明代蒲州为什么会出这么多人才?为什么会出这么多官呢? 本人在蒲州古城曾居住过15年,而且喜欢访古,喜欢在民间采风。因而,从民间一些老人中获得不少说法。综合分析,认为蒲州明代人才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蒲州有悠久的文化沉淀,使蒲州人的素质相对较高。蒲州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是尧的旧都,舜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唐代,蒲州两度成为中都,与长安、洛阳齐名,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到了明代,蒲州在全国的地位不如唐朝了,但仍是二十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蒲州府府衙所在地。这种特殊地位必然对蒲州人产生一定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使人们都渴望人才,崇尚人才,力争使自己成为人才。 其次,蒲州一向重视教育事业。从唐代起,蒲州就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当时就有一幅《学宫图》,其中有名目多样的学校、学府、读书场所,如大门、戟门、圣殿、仪门、明伦堂、尊经阁、教授署、教谕署、训导署、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孝义祠、崇圣祠、儒学坊、魁星楼、儒学门等,竟达十几处之多。除此之外,在蒲州周围的乡村,还有县学、乡学、私塾等各种学校。直到清代后期,在蒲州城东北还出现了一个大学巷和一个小学巷。有这么多的教学设施,孩子从小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长大成才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一个官场的作用。古代中国有一句名言:“朝里有人好做官”。意思是说,古代官场裙带关系严重,朝中有一个大官会带起一连串的裙带官。在明代后期,蒲州就先后出现了杨博、王崇古、张四维、孟时芳、韩矿这样一系列在朝庭做大官的人物。不说他们是裙带关系,仅说他们从赏识、推荐、扶植的正常渠道,也会把蒲州一大批有学问、有志向的人扶植上去。这样,大官扶中官,中官扶小官,自然便在官场发生一个链锁效应。因此,蒲州在明朝当官的人就非常多,多到了“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vivy(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