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监狱

家乡区县: 临汾市 尧都区

苏三监狱,现位于山西临汾,因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玉堂春落难逢夫》、以及京剧和地方戏剧《苏三起解》、《玉堂春》等闻名于世。作为中国现代罕见的明朝监狱,苏三不仅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真迹,还见证了一个人间正义战胜政治黑暗的传奇故事。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明代监狱,位于洪洞县城内旧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1]一九五九年被列为山西省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零六年至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后人遂称之为“苏三监狱”。监狱总面积为610平方米,由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这座监狱的布局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苏三还愿处(关帝庙)因苏三曾在此许愿、还愿而得名,位于洪洞县城闹市中心,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历代均有修葺增建,现存为元、明、清三代建筑。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三还愿处(关帝庙)由关帝楼、《正说苏三》展厅、献殿、正殿等部分组成。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也称三真阁,高约22.7米,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十字歇山顶多层楼阁式建筑。展厅陈设的展览为后人从不同的层面了解苏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献殿是进献供品的地方,献殿后方的正殿供奉的是关圣帝君。据说当年苏三曾在这里求得一签,最终如愿以偿,被后人传为佳话。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惟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

洪洞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升温快、蒸发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步;秋季处于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时期,前期夏季气候特征占优势,后期秋高气爽,但为时较短。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水分资源不足,气象灾害多“十年九旱,旱涝交错”。

明代监狱设计巧夺天工。大门挂有“明代监狱”的匾额,记忆苏三的
塑像,外院当年监狱的办公场所,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 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就是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

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龙的儿子,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约是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

赵静霞(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