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菜的人,都是四邻五居,他们端着放菜盘的紫红方形托盘,脸上沁着汗珠,每上一道菜,都会笑着托长着声音说:让啦,让啦,菜来拉,小心洒到身上。靠近桌子的客人便侧身,让出空间,以便人家上菜撤菜。以前小时候,常常看到过事的人家,每逢要上茶水的时候,就专门有人大喊:打茶,茶房的人大半会说“炉子塌啦”,以此来向主家讨喜糖或喜烟,现在这种情形不多见了。坐席的客人呢,大部是些农人,穿着洗净的衣裳,黑红的脸庞略显拘束地带着微笑,虽然同桌的人,互不相识,但友好热情。有些城里人看着刚刚洗过的筷子带着水,疑为不卫生,就用纸巾一遍遍的拭擦,有时还会用酒水来洗,惹得坐在一旁的农人友好的注视着自己,他自己也会笑笑,但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了永济农村的酒席,现在也象城里的一样了,几十桌十来桌一起的开席,而且大部分人家过事的时候,酒席都是一条龙式的,所谓“一条龙”,就是从司仪到端菜洗碗者,几乎所有忙活的人都是雇来的,较为专业和秩序。村里面的厨子呢一般都是当地或本村的农民,他们的手艺毫不逊色于经过专业培训的厨师,特别是一些乡村土菜,他们做的往往比城里的大酒店的还要好吃。通常在办酒宴的前些时间,过事的主家就与厨子联系好了。厨子提前完成自己家的农务活,在宴席的前几天就来了主家,拿着自己的家活什儿,炒菜勺啊什么的,别人的家活什儿用不习惯,(呵呵,一般有本事的人,毛病都相应的要比我们普通人的毛病要多一些。),直奔主家而来。过事的人家门口早就聚满了帮忙的人了,门前已贴好喜联,彩条已经绷好,门口盘了炉子烧茶,人们随手拿起不知谁用过的碗就往大锅里舀茶喝,村里那种用大锅烧的砖茶很有喝头,红的发黑且奇香。有些年青人上房绷绳搭帐子,有些年青人在树上固定高声喇叭,来来往往,互相问候,喝茶闲谝的人为数甚多,很是热闹. 厨子穿过人群,径直来到主人家,紧接着就进灶房指点那些帮忙的人,盘炉子,搭灶火,开火烧热水,然后叫上帮厨的人,捞起买回来的鲜鱼,拾掇好,用大盘盛上,用大锅蒸上,蒸好后,放在笼里,烧上些许酱油和香菜,一盘盘放好,到开席的时候,浇上勾好的芡汁就可以上桌开吃了。妇女们在厨子的指挥下,有序分工,择葱剥蒜拔鸡毛,擦桌子洗碗,洗净后入在一个个大盆里待用.一些必用的锅碗瓢盆摆放在案板上,就等待第二天开席用了。
主家会给厨子腾出来个比较宽敞的地方做菜,有的人家还用风箱,不过风箱到了这个时候,就只有在慢蒸什么的时候才能用的到,还是风葫芦赶劲。过事时的厨房案板有时会用一片大板来放东西,有的人家甚至于用一扇门来顶替,搭在两条长凳上,上面堆着一盆盆准备好的菜,配菜,调料都放在碗里,方便厨子使用.开席的时候,厨子就在灶间挥勺忙活个不停了,一边肩上搭个毛巾不断的擦汗,一边不停的吩咐帮厨配菜下锅。酒桌上,每桌都有一个酒司令,由主家提前安排好,他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在座的客人倒酒,并且很卖力的劝酒,按主家的要求,一定在要让客人喝的尽兴。开席了,几个凉菜都是事先摆好放在桌上的,至于上几个凉菜,份量多少,一般都视事情大小以及主家的经济实力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每上一个菜,都由桌上的长者说:大家动吧,然后大家才开始吃,以示礼貌。酒过几巡,白脸的人脸红了,红脸的人脸更红了,话也多了起来,气氛嘛,当然会更为热烈,村里人问问城城发生的新闻,城里人问问乡下的趣事,气氛热烈而又融洽。这个时候坐在靠过道边上的人会吃点亏,每上来一道,他都要负责把上来的每道新菜挪到桌子中央,以便大家夹菜,而且还有个例外的工作就是上新菜以及撤换吃完的盘子,甚是辛苦,但一般都会任劳任怨。村里酒席上的都是大盘大碗,菜呢高高的冒尖。鸡块呢,是家养的土鸡烧制而成,喷香,放上刚从地里摘的青菜,辣椒红的耀眼,味道极其鲜美香浓。村里的厨子做的红烧肉都很有特色,块大而又油亮,用锅炖的时间长,尝一口,肥而不腻;香浓的鸡汤中放入粉皮,香菜,蒜片,一些配菜,以及放些特殊的调料,美名其曰:粉皮鸡,好吃的让人咋舌。青菜呢,则都是刚从菜园里买回来了的,大锅,猛火炒,原法原味,远比平时我们吃的要新鲜的多,要纯正鲜美的多.正吃着,忽感桌下有毛茸茸的东西从腿间蹭过,低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小黄狗在摇尾查看,平时在太阳底下懒洋洋的它们,这个时候也显现了机警的本色,目露精光,灵活异常,四处搜寻人们扔下的骨头之类。有时候会找到哪个小娃娃没吃一口就扔掉了的好吃活,呵呵。有的人会夹起一大块肉来喂给那么小狗们,喜庆的人们,尤其是酒后的喜庆的人们,都显得那么的大度和宽容。吃完了饭,得到一边的厢房里随礼呀,门口一般贴有红纸,上书“礼房”,房里呢,早有主人安排好的两个帐房先生端坐着,桌上一般都会摆一盘拆开的香烟,来个客人让根烟,不管你会不会抽,不管烟的好赖,都会让你。一个帐房接过客人的礼金,大声报与专门负责记帐的听,然后那位先生龙飞凤舞的写下客人的名字和金额。吃完席,随完礼,院子边上放着一些长凳,让长时间没见面的亲友们叙旧拉家常,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发现,会有几个无牙老太或老汉坐在那里,牵着手,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眼神里透露出来的那种目光淡定而又仿佛看穿一切似的.门口,是主家请来的乡下乐队,歌手大都是乡下的姑娘小伙,头发染色,衣服也穿得很是时髦,唱歌的声音清越而又高亮,你看,那个小伙架子鼓打的多好,咚咚的,真带劲,那个小女跳的多好,小腰扭的,主唱们唱着一些流行的歌曲来给主家助兴,主家的一些亲朋好友会为主家点歌,点的歌越多,主家越有面子,脸上也会泛着开心的光泽。而那些帮忙的女人们呢,现在就在一旁烧着开水,洗着碗,折着菜,一边高声开着些乡野玩笑,家长里短,荤荤素素,叽叽嘎嘎,极为热闹,丝毫不会门外乐队的干扰,相安无事。
午后的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暖暖的,让我想起小时候见到在村口麦秸堆旁边晒暖暖的几个老头们,他们当时的心情想必也会很好吧,感时事变迁,叹物是人非。整条巷子里的人几乎全到主人家帮忙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嘛。整个村子的上空飘荡着歌声,充斥着酒菜的香味儿,在暖暖的阳光中飘去老远.......
乡村的酒席,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