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愚公

家乡区县: 济源市

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愚公村
编辑
平田修地,在农村算不了新鲜事。一个村坚持常年修山不停,造地不止,却不多见。陇县城关镇黄家崖村四年时间修地2100亩,使全村近三分之一的“鸡窝田”、“皮带田”变成了水平梯田,成为该县农田基本建设“样板村”。黄家崖村干部群众用他们的坚毅和执着诠释了当代“愚公”精神。
黄家崖村位于县城北部浅山区,全村9个村民小组,335户1287人,7700亩耕地分布在水银河两岸的梁峁上,水土难留,耕作不便。说起修梯田的初衷,该村支书张双录介绍说,村上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但农业基础条件差,90%的耕地都是坡地,广种薄收,产量不高,亩产只有二、三百斤。2004年正赶上县上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修梯田300多亩,村民抢着种,为此还闹了不少意见。在此情况下,村班子商量后决定把修梯田的事接着干下去,就这样一直干到今天。2005年村上集资4万元,购买了一台推土机,专门用来修地。同时购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拉油送水,解决修地的后勤保障。从此,这台推土机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四季轰鸣在黄家崖的梁梁峁峁上。他们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机械推土,人工整平,大大提高了修地的进度和质量。水利部门得知情况后,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派来技术人员规划放线,指导施工,先后安排项目资金10多万元,更加坚定了他们平田修地的信心。
几年来,黄家崖人不怨不等,自力图强,平均每年新修改造梯田500多亩,累计移动土石方37.8万立方米,义务投劳1.26万个。有付出就有回报,如今该村人均拥有梯田1.63亩,每年可增产粮食31万公斤,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今年,村民张喜全在新修的地里种了四亩小麦,亩产超过了600斤,张喜全高兴地说:“今年的收成翻了一番,多亏了把地修平!”他们还在新修地坎上栽植优质核桃1300亩,成林后又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走进黄家崖,看山山青,看地地平。谈到未来的打算,朴实的张支书告诉我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修地的事一直要干下去,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6梦圆

spy001(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