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名人杨博

家乡区县: 山西省永济市

杨博(1509——1574),字惟约,明代蒲州普救里人(今山西永济西厢村)。

杨博于嘉靖五年(1526)中举,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初任陕西周至知县,又调长安知县。后被朝廷召回,任兵部武库主事。嘉靖十八年(1539)召为司马尚书郎,随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东到叆阳(辽宁凤城北),西到张掖,洞察沿途山川民俗。在肃州(今酒泉),有番民拦路请求领赏,人多不好处理,杨博请翟銮拿出威仪,将番民集中在辕门外,告知这是朝庭的宰相,然后抓捕闹事的少数头目,其余番民见状个个跪拜请罪,此事得到翟銮赏识,翟銮返京后向皇上谏说:“杨博是个人才,可以重用。”嘉靖二十年(1541)杨博任职方郎中,能当机立断,一切都符合皇上的意思。当时越南不纳贡朝贺,杨博主张不动武,拟出六项条款交涉,使越南归顺了朝廷。蒙古古囊、俺答袭扰边境,兵部尚书张瓒命令“一切防务事务由博处理。”嘉靖二十四年(1545),调任山东提学副使,又升督粮参政。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期间,皇帝颁嘉奖令,晋升杨博为左副都御使。嘉靖二十九年(1550),母亲病故,杨博返乡带孝。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负责蓟镇、保定军务。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战功显赫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嘉靖三十五年(1556)父亲去世,杨博返乡带孝。嘉靖三十七年(1558),其父丧期未满,因大同危急,皇帝急命杨博为兵部尚书,负责宣化、大同、山西军务。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改任吏部尚书。隆庆元年(1567)七月,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隆庆三年(1568)十二月,因未顺从皇上,自感无趣,辞官告老还乡。隆庆五年(1571)三月,大学士高拱上疏,又召杨博回京以吏部尚书理兵部事。隆庆六年(1573)五月,穆宗中风亡,太子年幼,杨博同徐阶抱太子登基,杨博改任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九月,杨博因病致仕回家。次年八月卒。

明朝后期,兵事废驰。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犯边地,蹂躏人民。杨博在青壮年时即注意连防军备,任兵部武库主事时,随大学士翟銮巡视九个北方边地重镇,他对沿途经过的山川地形,风俗习惯,守边士卒的多少强弱等情况,都一一作了记录。

嘉靖二十五年巡抚甘肃时,大兴屯田,募民开荒,永不征收赋税。又利用农事之暇,修筑甘肃酒泉、高台、张掖县一带的防御工事——墩台。开凿龙首,修建了陕西大荔县引洛渠水利工程。当时突罕东(今甘肃、青海一带)一部分少数民族,为避吐蕃战乱,迁到甘肃一带居住,经常和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便筑金字塔、白城等七个城堡,令其部首领率所属部民居住。从而使蕃汉和好,不再相互残杀。

在经略蓟州、保定时,有蒙古部族首领俺答率部由潮河川(今北京北部)侵入,欲攻京都,朝议防守,但潮河水流湍激,不能筑城防御,杨博便根据水势,沿河建筑一种叫“石墩”的防御工事,置兵守卫,并亲督京都九门以防御敌人进攻。他说:“敌人来了要镇静,不要害怕。”兵士都遵其令,严阵以待,俺答见无机可乘,遂即退去。

嘉靖三十三年(1554)秋,蒙族部落首领各把都儿及打来孙率十余万骑兵侵犯蓟州,攻打长城。杨博亲临古北口城上督战,敌人攻打了四天四夜、攻打不下,便退兵扎营于虎头山。他又挑选勇敢的士兵,夜间带人袭击敌营,天明敌人退去。次年,打来孙又入侵益昌,他又带兵将敌击退,因他屡立战功,被升为兵部尚书。

杨博父亡,回家守孝。此时敌人又侵犯大同,朝廷命他担任宣化、大同、山西军务总督。带孝出关御敌,敌人被打退后,他就带领军兵修缮长城,堵塞敌人容易侵入的紫荆(今河北易县)、居庸(今河北昌平县)、阳神诸处道路,并于大同牛心山筑城堡九座,墩台92个,还挖掘大小壕沟六十六条等防御工事,以防止敌人进攻。

嘉靖皇帝几次想叫杨博回朝任职,但严嵩不喜欢他,借故阻挠。又一年,敌酋哮素把伶及叛人了都记率轻骑侵犯,他先后用计擒之,又数次出奇兵袭击敌人,使敌败退。并召还内地被敌人掳掠去的人民一千六百余口。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敌人又大举入侵,直犯通州(今河北通县),京都吃紧,杨博命令辽阳总督杨选率兵西面御敌,而选却率兵东去,致使京都危急。敌人退去后,皇帝杀杨选,杨博十分害怕。但帝念前功,让他改任吏部尚书。

杨博在朝为官期间,常常调和大臣之间的矛盾,高拱执政时,欲中伤徐阶,他亲自见高拱,极力解释。以后张居正执政,又欲驱逐高拱出朝,他又极力为之调解。因此,人们都称他为长者。

杨博在任期间,先后为蒲州办了不少的实事。嘉靖二十九年,杨博回乡葬母,守孝三年,于嘉靖三十一年出资 ,修建了蒲州涑水河石桥,如今石桥尚在,名曰“杨桥”。嘉靖三十三年巡历蒲州,发俸重修儒学文庙、河中书院,倡扬儒学。嘉靖四十三年,杨博为重修普救寺捐款,留有碑记。隆庆二年,杨博任吏部尚书时,十分重视蒲津关连接西北的重要性,于是,缜密挑选了密云太守许淮江为蒲州太守,许太守治郡有方,体恤民情,扶正压邪,廉洁奉公,使蒲州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蒲州百姓得到了很大实惠。

万历元年(1573)秋,九月,杨博因病三次上疏,恳请后辞职回乡。至万历二年(1574)殁于家,终年六十六岁,死后谥为襄毅公。坟在蒲州城南十里,王庄村东北,帝下诏建陵园,派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前来料理丧事,并亲自撰写了墓志铭,对杨博的人品、学识、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杨博著作有:《杨襄毅公奏疏》十卷(藏在山西大学、国家、上海图书馆),《大椿堂诗选》二卷(藏在天津图书馆),《虞坡文集》十卷,《杂著》四卷,《山堂汇稿》十七卷,《万官奏议》,《归欤漫兴稿卷》,《本兵疏议》七十卷(藏在日本图书馆)。

vivy(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