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人口 云阳县总人口124.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万人。民族有汉族、回族、彝族、苗族、壮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土家族、高山族、朝鲜族、藏族等,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025%。人口密度为340人/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云阳县地处川东北段东缘,长江横贯其中,南北跨盆缘中山区,故南北高属高山深丘,海拔在800米以上,分布于县境各山系,中部低,河谷有浅丘和平坝,山间有盆地,分布于长江沿岸,汤溪、澎溪及长滩河、磨刀溪流域,海拔在200米以下。县境南部地质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为七曜山余脉,有七曜山、杨家山、大湾山、尖山子、五朵云等,七曜山在县境主峰海拔1625米。北部属大巴山弧形褶束,有云峰山、桥顶山、剪刀架、望乡台等,云峰山主峰海拔1809米,为全县最高。东有无量山、黑虎寺、五台山。西有宫王顶,杉木尖、笔架山等,各山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
气候特征
云阳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东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区,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少日照。年平均气温18.4℃。1月平均气温7.2℃。7月平均气温29.1℃。年平均日照数1484.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无霜期304天。
水文状况
因长江横贯其中,南北各有2条支流,颇多小溪,全县共有较大溪河13条,主要有长江、彭溪河、长滩河、汤溪河、磨刀溪河,总长435.3公里。长江在县境流程68.1公里,总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平地有路阳坝、高阳坝、渔塘坝、洞溪坝、木古坝等河谷低坝和山间平坝,占全县面积的0.66%。丘陵主要分布在磨刀溪、激汤溪、彭溪等河流平行岭谷区的河谷地带,占全县面积的0.45%。年径流总量23.71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县境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物有菱铁矿、铜矿、砂金。非金属矿物有煤、硫铁矿、石灰矿、粉石英、石英砂。其它矿物有石膏矿、盐卤、岩盐、粘土等。云阳水利资源丰富,年水量约22.7亿立方米,径流利用率仅占径流量的3.38%。水能蕴藏量约30万千瓦,可供开发装机容量10.98万千瓦,现只开发了2.026万千瓦,仅占水能蕴藏量的7%。县境高、中山区,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豹,二类保护动物大鲵、鸳鸯、金鸡等,二级保护植物银杏。
2 历史沿革
云阳有2300余年建县历史。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置巴郡,在朐忍夷人之地建县名“朐忍”,是为云阳县建县之始。县治旧县坪(又名“旧县坝”,今双江镇建民村二社)。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以下省略“公元”和“年”字)属永宁郡。献帝建安六年(201)隶巴东郡。建安二十一年(216)改隶固陵郡。蜀汉章武元年(221)属巴东郡。 西晋和南北朝宋、齐、梁、西魏国,朐忍县名、隶属未变。北周天和三年(568)县治迁汤口(今云阳镇),更县名“云安”,隶巴东郡。隋开皇三年(583)隶信州。大业三年(607)还隶巴东郡。次年改隶夔州。天宝元年(742)属夔州云安郡。五代前蜀置安州,治今云安镇,隶镇江节度使(<中国历史地图集-五>P86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第一版))。后蜀国州废,置云安监,隶宁江节度使(《中国历史地图集-五》P86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第一版)。宋置云安军。宋末,军废县存,更隶夔州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复置云安军,县仍为军治,隶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军,军改为州,名“云阳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州属夔路。
明洪武四年(1371),州隶夔府。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州降为县,始为“云阳县”,属夔州。洪武九年(1376)隶重庆府。洪武十四年,更隶夔州府。清仍之。1917年起,先为国民革命军20军防地,后为国民革命军21军防地。1935年实行新县制,隶第九行政督察区万县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6日,云阳县城和平解放。同月16日,成立云阳县人民政府,隶万县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元月,更名为“云阳县人民委员会”;是年5月,属万县专员公署。1969年10月,更称“云阳县革命委员会”,隶万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4月恢复“云阳县人民政府”称谓,属万县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12月,改属万县市。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成立重庆直辖市。是年7月18日,重庆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云阳改由万州移民开发区政府代管。1999年9月28日,县治从云阳镇迁至新县城双江镇。2000年7月14日,直属重庆直辖市管辖至2005年。
3 自然灾害
从1980-1990年间,旱、洪、风雹灾害无一年幸免,1990年的伏旱,从7月到年底都未下透雨,田土龟裂,禾苗枯死,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是1956-1990年间雨量最少的一年,全年降水量740毫米,持续高温在35℃以上的达53天,平均每年2次。 1982年7月16日-18日,连续暴雨,据测报云阳镇598.5毫米,龙角645.1毫米,全年降水1614.3毫米,是1937年以来的45年中降水最多的一年,由此,造成全县43个工交企业,147个财贸单位,435所学校,102个医疗单位,都因灾停产停业,冲毁耕地11.6万亩,小水库23座,山平塘1330口,小水电站17处,公路塌方6388处,桥梁46座,涵洞667处,保坎699处,死亡97人,重伤802人,死猪、牛、羊共9032头,垮塌房屋4.98万间,裂斜危房5.23万间。宝塔乡鸡筏子滑坡入长江的土石方达100万立方米,致使河床升高35米,枯水月停航数日,平均每年1-2次。
1983-1989年间,风雹灾极为严重,遍及22-30个乡。1989年7月28日,农坝乡的4个村遭风雹袭击,水稻、玉米损失80%以上,同时路阳乡路阳村21组,有1颗1.2斤重的冰雹,打烂檀桷,穿过楼板,砸扁铝锅。风雹平均每年1-2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