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花纱巨子周雨耕兴替史
周雨耕是在清末道光年间出生的,原籍南海县下沙坑海南村人。有兄弟三人,他居中。自少家贫,其父亲作小贩生活艰难。周征十一岁时,跟随同乡远走广西武宣县,在共同乡开设的商店当后生(店员)。由于他工作勤恳,得到东家赏识、重用和提升。而周省吃俭用,几年间,有了一点积蓄,以四十两白银在武宣县开设了一间小洋什店,店号“周森记”,经营的是头绳针钮等小日用品。由于他积极经营,不是坐店等客上门,而是每逢邻近坪期,就桃担趁野摆卖,天光出门,散圩返店。如是者有三四年间,生意越做越大,盈利越积越多,决意扩大经营。他目睹当地少数民族和农民都喜欢用京青布、大盛蓝等布料做衣服,便返佛山采购京青京乌、大盛蓝等布返广西贩卖,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销路猛增。由于销量大,进量也大,佛山的布匹批发商认为周是大客,而且素守信用,所以当周的进货信一到,便付货给他不用现款。他开始雇工,扩大经营,年年结算,大有盈余。他在十年间,从一间小洋什店发展成为武宣县的一间布匹洋什的大批发商了。
民国初年,周已积累了大量资金,抱落叶归根思想,把一大部份资金转移返佛山。在上沙通津坊开设联昌花纱店。他负责管理店务,并请其亲戚张瀛洲协助。在广西武宜县的“周森记”则交其亲信料理,周本人则每年到广西巡视一次。
由于周经营有术,花纱营业越做越旺。至1920年左右,把上沙通津坊联昌花纱店迁到入市内交通更方便的汾流街(即今永安路)营业。由于佛山有织造土布店家百余间,多数是小型厂店,资金不大。周利用自己的资金大,对各小厂进行赊销,批价略高一点。而小厂贪其赊销,虽稍贵一点,亦乐于与周交易。因此本市中、小布厂的用纱,大部分由周经营。他购进的花纱总直接在上海办庄订购,成本比别家花沙店要低。因为别的花纱店要靠广州花纱批发商购进,多了一层中间剥削。因此在这几年问,联昌花纱店的利润大增。同时,用在沸山兼为广西武宣的周森记坐庄提货,一举两得,可说是财源滚滚,货如轮转。
1930年,周本人已年将六十,毅然把广西武宣周森记全邢结束,并将“周森记”招牌带回佛山悬挂在联昌花纱店内,以留纪念。
周的全盛时期是1930年至日寇入侵前的十年间。他拥有花纱店两问,银铺一问,雇请职工十人,资金大约有六十万元,存放银铺收息有十多什万元,铺业四间,住屋四间,估计财产已过壹百万元了(当时币值),已成为佛山的巨富了。日寇沦陷时,周将省佛绝大部份资金转移香港后,在九龙深水涉塘关道买了一幢四层楼,地下开设昌兴花纱店营业,楼上作住家。
不久香港亦相继沦陷。周存放银行的现金被冻绍,花纱存仓包不能提出。这时,周只带了数万元港币举家迁到澳门,租屋暂居。香港昌兴因无法开业,只留下侄辈二三人守店,存仓的千多包花纱也被日寇烧掉了。1946年,周雨耕迁回佛山,不久病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