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名山

家乡区县: 铜川市印台区

从古城西安沿210国道北上,在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处,有一座驰名中外的道教名山——药王山。这里古柏苍翠,庙宇栉比,碑石林立,风景秀丽,是陕西省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曾隐居于此,因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兴起的药王山庙会延续千年而不衰。
药王山自然景色优美,文物古迹荟萃。1961年,汇集百余通北魏至唐代珍贵碑刻和多处摩崖造像的药王山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药王山成立耀县博物馆,收藏、展览耀县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1962年成立孙思邈纪念馆,专题展示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事迹与著作。1977年成立药王山文管所,负责耀县地区出土文物的征集和保管。1986年药王山博物馆成立,成为集耀县地区及药王山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1997年成立药王山管理局(与药王山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物旅游事业得到协调发展。2006年国务院将药王山庙归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中,标志着全山的所有文物都属国保单位的保护范围。
魅力药王山
药王山古称风孔山、磐玉山、北五台山、东山等,景区面积 10.1平方千米,核心区约5平方千米,海拔812米,由五座峰峦组成,一条幽深的沟谷把全山分隔为南山和北山。
药王山高而不险,其势不凡,远望如在云际,风骨自然,得天独厚。蹑立其巅,但见五峰互拱,顶平如台;两桥飞架,涧深难测;老柏盘错,清风徐来;庙宇栉比,石阶通幽;游人络绎,香雾氤氲。俯察郡城,落星塬与步寿塬相间,二水汇流,锦阳川如绣带般舒展;宋塔高耸,暮鼓晨钟;铜川新区和耀州区街景,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药王山属于桥山山脉南支,宝鉴山之尾,宋代称北五台山,是为和长安南屏的终南五台山有别。五台各有其名,据《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词记》碑载:“五台山峰回环相望者有五,……东日瑞应,南日起云,西日升仙,北日显化,中日齐天。”在五台的嵯峨互联构造中,有一条深壑将五座山峰隔裂,沟北为显化台,其余四台相联于东南部,这种结构神似人的手掌,拇指居北,四指列南,朝天抓拢。道家认为药王山心抱太极,鼎立乾坤,可聚合天地之气,演化五行生克,是一个天然的练功道场。
药王山系的岩石是优质的石灰石,具有纯、硬、脆等特点。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药王山开山凿石,其中高品位的磬玉石被发现。这种岩石石质坚纯,颜色深灰,古人便用此石制作工艺品、乐器、祀器等。在唐代,用磬玉石制作的“华原磬”因音质清纯素雅,被广泛用作宫廷庙堂的打击乐器,取代了“泗滨石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华原磬所作的赞美诗篇中,就有“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的名句。日本奈良市兴福寺现藏有一件华原磬,为唐代铜仿石作品,被视为国宝。磬玉石另一大特点是极耐腐蚀冲刷,器物经人手抚摸,日久则乌黑铮亮,有化石为玉之妙。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有信徒在这里利用磬玉崖石雕凿佛像,闻名于世的药王山45尊摩崖造像即发端于此。同时也有显贵家族用磬玉石制作佛道造像碑,用于供奉。现药王山碑林中的部分魏碑曾在漆木河畔掩埋冲刷数百年,出土后依然完好,字迹清晰,可见材质绝佳,一般石质难以与之媲美。
药王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中药园,现存有针叶和阔叶林木数十种,天然药材200余种,呈立体群落分布。“断崖悬千尺,老柏雄万丈”,“绝岭云横石洞深,缘冈古柏正森森”。在明清诗人的笔下,药王山的古柏最值得大书而特书。药王山现保留有古柏林130多万平方米,近10万株,风景优美,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以药王手植柏为代表的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30棵,500年以上树龄的柏树千余棵。这些古柏盘虬于悬崖石缝之中,或森森然罗列成队,或飘飘然起龙飞凤舞之势,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堪诗堪画,美不胜收。
药王山植物繁茂,姿态万千。春花点点,隐闪于绿树之间。夏风习习,芳芬无歇息之意。秋红朵朵,随风起婀娜之舞。冬雪洒洒,松柏扮梨花之姿,孙思邈是研究和践行养生之道的老寿星,他晚年不回家乡孙家塬居住,而选择在华原城郊的五台山即药王山)隐居,就是认为这里符合他“环境宜山林,择地宜安静”,“左右映带,岗阜形胜,人野相近” 的择地居住自然条件的要求。“四季皆是登山天,研摩参悟日往还。尘缘淡去福缘至,逍遥清修赛神仙。” 药王山医、道、佛、儒并存,文化艺术灿烂,又是天然森林氧吧,置身其间,清心解忧,是养生长寿的福地洞天。
药王山隋唐两代曾建宝云寺,并广刻佛教造像,唐代以后建孙思邈祠。现有北洞、南庵两组100余间金至清代庙殿。
北洞,亦名太玄洞,传为孙思邈隐居处,因位于药王山北台(显化台)故名。元以前祭祀孙思邈的场所在南庵,明中叶转向今址,现存明、清建筑70余间。庙院主体坐北向南,周环配殿、 厢房。因显化台为一东西走向的山峁,庙院内建筑因地制宜,向两侧扩展成若干小院。东边有东殿院,西出西玄门,经洗药池,折向北又有北道院、吕祖庙等。
南庵,位于药王山升仙台,因居北洞南面,俗称南庵,始建于唐代,称宝云寺。北宋时修建孙真人祠,崇宁二年( 1103)赐额“静应庙”。金元以后,庙院重建、翻修。清代称静明宫。现存建筑坐东北面西南,中轴线自西南起,依次为文昌阁、戏楼、七间殿及并列的金殿、元殿。前3 座建筑均为清至民国时所建,后两座大木结构仍保留有金、元时期建筑做法和特征。元殿内两侧山墙绘道教宫观壁画《朝元图》
20世纪70年代,由于耀县地区的大部分造像碑被搬迁至。药王山保护,这里遂成为全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场所。目前共保存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45尊,佛道教造像碑100余通,圆雕造像及石塔50余尊(座),历代碑石150余通,明清石牌坊11座,清代木牌坊1座。

墨一(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