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寺位于河南省民权、睢县、杞县三县接合部,地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坐落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的尹店乡白云寺村。白云禅寺于唐贞观元年由高僧杰安初创,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曾达到鼎盛。
白云禅寺,一座千年古刹,是古代公认的中原四大古刹[①]之一;白云禅寺,一座皇家寺院,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修行的寺院。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寺院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常人所知的玄机呢?走进白云禅寺,不必说古朴典雅、风格独特的殿堂,也不必说雕工精细、潇洒隽秀的勒石碑刻,更不必说“韦陀托钵化缘”、“鲁班帮建藏经楼”和“康熙皇帝三下白云禅寺寻父”的民间传说。单是“铁锅槐”这一奇观,就足能引起人们众多的猜测、遐想与探讨了。
“铁锅槐”是该丛林一镇寺之宝,实为一口大铁锅内生长出一棵大槐树,故名。铁锅口径2.5米,腹深1.5米,古槐树干周长约2.4米,高4米,在一口破裂为几片的铁锅中盘根错节,铁锅碎片被包进树体,但至今铁锅不锈、槐树枝繁叶茂,甚为奇特。据专家推测,“铁锅槐”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锅里怎么长出槐树?关于它有许多传说。有说铁锅是康熙皇帝所赐三口大锅中的一口,寺中拿它熬粥济贫,后弃置不用,锅内淤满黄土,有喜鹊嘴里落下一颗槐籽,也有说是仙鹤飞落于锅上,将所衔槐籽掩埋于锅内泥土里,以至于后来槐籽生根发芽,树根透过锅底裂缝扎植于土内,遂长出一棵槐树,还有人讲这是康熙皇帝和行兴大和尚[②]共同栽植的。
看过《白云禅寺的石碑解开历史谜团》[③]、《解康熙御碑
破顺治谜案》[④]等研究文章之后,我更倾向于后者。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暂且认定“铁锅槐”为康熙皇帝亲手所栽,姑且提几个问题思考着。
1.康熙帝为什么要亲手栽植“铁锅槐”,而不是“铁锅松”、“铁锅柏”、“铁锅柳”、“鼎中槐”、“缸中槐”、“盆中槐”,抑或其他呢?其目的与用意何在?
2.康熙帝栽植“铁锅槐”与其御笔“当堂常赏”有怎样的关系与联系?
3.从一般道理上讲,出家人多以慈悲为怀,看不得一事一物在受苦受难,若视之总尽其所能去拯救。白云禅寺内一棵备受铁锅限制、折磨,甚而刺杀的槐树,三四百年来寺内众僧为何都视而不见?为什么都不愿把铁锅去除而让槐树更自由更健康的生长呢?这又该作何解释?当中又隐含着什么意在言外的秘密呢?
想必其后一定隐藏着秘不可告人的玄机,很有考论的必要了,我们不妨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从传统民俗文化的视角去推测、探讨与阐释。
符号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宗师、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曾提及:“文化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透过这些符号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精神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1]也就是说,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文化符号是如何形塑世人对世界的看法、感知和思想的方式。文化符号由形式(能指)和内容(所指)两方面构成,形式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对象,而内容则是形式所蕴涵的意义。因此,遵循上述理论,破解“铁锅槐”这一文化符号的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正确解读“槐”、“锅”的文化意蕴。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