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的文化意蕴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人们自古以来习见的槐树,因广泛参与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便逐步由实用之材上升为文化符号[⑤],且不断上升到更高的文化意义领域,累积了不同方向的文化象征意义,尤其在阴阳学说、仙方玄境、政治寓意和寻根祭祖等方面都建立了明确而稳固的形象。
1.槐树是“阴树”,追怀先人之符号
槐树在先秦时代获得了阴树身份,后逐渐向民间延伸,形成多种形态的槐俗和信仰。在汉唐民俗观念中,槐树的阴树特征根深蒂固。在神仙思想产生后,槐树的“不死”特征和阴树身份便成为民间追怀先人的象征符号。《旧唐书·吴凑传》卷一八三:“官街缺树,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
从造字的角度看,槐是鬼魂观念产生之后才成字的。鬼,与神有所不同,神是万物之灵,而鬼只指死人之灵,意指人死魂归。《说文解字》:“槐,木也,从木鬼声。”可见槐与鬼有染并不是指树死后为鬼,而是指这种树充当了人死为鬼[⑥]的一个中介,是介于“人鬼之间”的一种神秘存在物。槐本生长于阳,却能通阴,这就是槐树不同于其他树种的特殊性。
槐树作为人们常用之树,之所以能以鬼而得字,当是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所致。槐树作为乔木,有两点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槐树是长寿树,老槐树树龄悠久,数百年之老槐并不罕见。槐树的这一特点在人类早期尤其受到观注,人自身生命的短促,导致人们对这种长命树(不死树)产生敬畏之情。在自然崇拜时代,老槐有灵的观念自然就会产生,所以槐树才能从众多树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的灵魂象征。第二,槐树枝繁叶茂,高大蓊郁,浓荫之下,阴气旺生,使人遂生敬畏之心。于是槐从得名之始,便与鬼魂精灵产生不解之缘。
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进一步系统化,槐树作为阴树身份的认定逐步完成。《春秋维·说题辞》:“槐木者,虚星之精。”虚星即虚宿,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第四宿。又《云笈七签》卷二四:“槐者,虚星之精也,……孟神四人,姓木,名徐他,鼠头人身,衣银黑单衣,带剑,虚星神主之。”穿黑衣正是北方(玄武)的本色。这种将槐树对应于北方虚宿、色主黑的观念其实无非是指称此树颇具阴气(五行之水、五季之冬、五方之北、五色之黑),与阳气相对。后来,历代经史、诗文、民俗等文献中,凡言及槐树,必以此寓意为根本。
2.槐树是“神树”,俗界仙境过往之中介
仙境是道家教人出世所致的一种境界,也即教人去阳归真,真即阴,仙境都具有阴性(隐性)特征,而这又与槐叶的阴寒之性、槐花的性凉苦降、槐籽清降泄热息息相关。加上槐树(尤其古槐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树极力崇拜,于是在神仙思想走向成熟并向民间深入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关槐树通神的记载。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五经》:“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槐山其实是神灵所居之地,其地有金、锡、玉等坚凝不易之物,所以人若居于此,必能长寿不死,故曰槐山。
正因为槐树可以通神,所以槐树又往往通过“槐相”来暗示即将出现的天灾人祸、政令不公、失礼乱伦等现象,以警示治政者和百姓。多数情况下,老槐报凶相,但也偶有喜讯。这类灾异、祥瑞之兆史载很多。《汉书》卷二七:“建昭五年,兖州刺史浩赏禁民私所立自社。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吏伐断之,其夜,树复立其故处。”《北史》卷八四:“子士雄,少直质孝友。丧父,复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庭前有一槐树,先甚茂郁及士雄居丧,槐遂枯死。服阕还宅,死槐复荣。隋文帝闻之,叹其父子至孝,下诏褒扬,号其居为累德里。”当然,还有《太平广记》载两京道上江叟在深夜听槐王和荆山槐神对话并受荆山槐神点拨入荆山拜鲍仙师学道成仙的故事、《夷坚志》记载的神槐送药的故事、《南柯太守传》中书生淳于芬梦入槐安国,被招为附马,迁官晋爵,享尽荣华富贵的“南柯一梦”成语典故,更有传说老槐树能开口讲话,劝董永莫错过天赐良缘,这便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故事情节,等等。
由于人们视槐树为神并可以通神,所以为之造祠立庙供奉。河北《唐县志》记载:“古槐在县署二堂东,大数围,高耸旁阴,无一枯枝,下有槐神祠。”山西《汾阳县志》载:“仙槐观在城隍庙之北,相传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遇异人投药其中,倏长茂如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今观中他愧亦盛。”在民间,常见有一些老槐树下或旁边有人搭建一座小庙或高台,四周的居民都向它烧香磕头,祈求保佑,请赐丹药。
3.槐树是“官树”,位高权重之寓意
槐树在古代是三公[⑦]之尊的象征,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周礼·秋官·朝士》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后人因以三槐喻三公,由此槐便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如槐鼎[⑧]、槐卿[⑨]、槐宸[⑩]、槐掖(宫廷)、槐岳[⑪]、槐蝉[⑫]、槐府[⑬],等等。
槐树“官树”文化意象还表现在行道树上。自古官道,皆立树表道。左思《吴都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晋书》卷一三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以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后见,怪问,知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李肇《唐国史补》:“贞元中,度支欲取两京道中槐树为薪,更栽小树,先下符牒。渭南县县尉张造牒曰:‘召伯所憩,尚勿剪除;先皇旧游,岂宜斩伐!’乃止。”以槐立道,至清未绝.
无论是官道还是街道,植槐的意义不难理解。表面看,最直接的功用无非是槐树高大阴浓,可以为行路人遮阴憩息;又因其树龄长,以免其常枯常换。但官道之槐还有一层政治寓意,官道的根本用途是政治性的而不是商业性与生活性的(即使有也属第二义),官道是为官员调行、发配戍卒、度支纳贡和政府驿邮服务的,既象征了朝廷的威严高大,又包含着官运升迁的暗示。长安大道因植槐而称“槐衙”,更是一种政治机构的现实泛化,目的是让人感到权力的威严和政治的神秘。
除官道表槐外,同时槐树又向庭院移植,出现了“宫槐”或“殿槐”[⑭]。历代宫苑皆植槐树。汉代上林苑中就种有“槐六百四十株”[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甲》:“(尚书省)都堂南门道东有古槐,垂阴至广。或夜闻丝竹之音,则省中有入相者。俗谓之音声树”,是为政治升迁的象兆。另一种称“庭槐”,主要是民间所有,多为高官大户之家。
一方面槐树高大蓊阴,有招风集鸟之特性,可以借其招远人;另一方面槐树树龄长久,像三公之年长德厚。所以“三公面三槐”成为一种位高权重的政治象征,再加上“阴树”、“神树”身份使得槐树更增添了一层政治神秘性。其中由“食槐”而引申为“思君”的政治寓意,便是这种政治神秘性的典型例证。
人类从最初不得已食槐,到后来认为“世间美味,独有两种,谓槐煮饭、蔓菁煮饭也。”[2]食槐遂成为文人标榜风雅和恶甘厌肥的一种调剂手段,并寻出“思君”的政治意义。杜甫《槐叶冷淘》:“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宋代王禹俑《小畜集》卷五“甘菊冷淘”:“经年厌粱肉,颇觉道气浑。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飧。……既无甘旨庆,焉用品味繁。子美重槐叶,直欲献至尊。起予有遗韵,甫也可与言。”宋代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四六“依韵和不疑寄杜挺之以病雨止冷淘会”:“……明当馔汤饼,疾雨晦天地。一日不见君,何止如三岁。口腹尚乖期,荣华可推类。嗟嗟勿复问,安恬固无媲。”
4.槐树是“祖树”,祖先牌位之标识
与时推移,明以后,“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移民文化的一种象征,槐树遂又成为“祖”树之标识,在明清时期形成新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是说明初,由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冀鲁豫皖等地。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官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并由这里编队迁出。所以移民们在这里登上了背井离乡的不归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所能见的便是那棵大槐树。因此,大槐树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识。据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3]。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以致于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庄最显要的地方[⑯]种植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后裔们视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祸福,希望通过祭拜槐树,获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5.槐树是“瑞树”,吉祥幸福之象征
槐树在周朝就被赋予了象征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春秋纬·说题辞》载:“槐木者,虚星之精。”均说明槐树具有神奇异常的色彩。古代人种槐除了取荫之外,就在于讨吉兆,寄期冀。民间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说明槐树象征吉祥的寓意。古代人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槐树的荣枯被视为兴衰灾祥的征兆。《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熹五年十月壬午,御所居殿后槐树,皆六七围,自拔倒,树根在上。”是说汉灵帝时,朝内六七围粗的大槐树无故自倒,根竖向上,有人认为槐是三公之象征,现在如此,正和朝廷贤愚不分,黜忠进奸相一致,东汉大概要亡了。果不其然,不久东汉就被灭亡了。
古人还视槐树为“瑞槐”。时至晚唐,槐花已成为获取科举功名的象征。“槐花黄,举子忙。”[⑰]元代迺贤记载,曲阜孔林中有“古槐一章,枝干偃蹇,肤理若锈刻篆籀龙凤,细如丝发,虽善画者莫能状其奇巧,……见者咸加敬爱,因以纪瑞云。”古人还视槐枝连理为吉祥的象征,《南齐书·祥瑞志》载:“永明元年五月,木连理。闰月,璇明殿外阁南槐树连理。”时至今天,满族民俗中还一直承袭把“槐树”当做“瑞树”的传统。满族人在孩子生下第三天为孩子为行沐浴礼(俗称洗三),要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中华文化绵延亘续,历久不衰,以迄至今。民俗文化作为各类文化的根文化,是留存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文化,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着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传承、发展与流变。明清以来,槐鬼信仰在民间虽然仍有生命力,但槐树意象的很多寓意在民间视野中已经失去了被理解的可能,尽管在文人层次仍一直在重复使用;到了20世纪,槐树意象在文人层次的寓意终成历史,槐树的文化品格终随古典文化的失落而被时光所掩盖。这也成了我们今人难于解读“铁锅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槐树由自然之木演变为神灵之木,虽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文化意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丰富绵延的文化内涵所起到的独特功能与作用却是其他任何一种树木(如松、柏、柳等)所无法匹配与替代的。这也可能正是作为一朝国君康熙帝选择槐树作为祭奠标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足以解释为什么不会出现“铁锅松”、“铁锅柏”、“铁锅柳”等等的主要原因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