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流,长流!

家乡区县: 海口市龙华区

长流镇是国家建制镇,1953年就设镇,距离海口市区16公里,位于琼北,西邻西秀镇,南接石山镇,北依琼州海峡,是风景秀丽地杰人灵之所。...长长的流水。汉张衡《归田赋》:“仰飞纤缴,俯钓长流。”三国魏曹植《赠王粲》诗:“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晋卢谌《赠崔温》诗:“平陆引长流,冈峦挺茂树。”

远途流放;长期流放。唐赵璘《因话录·宫》:“及知其母年高,乃免死,杖一百,长流康州。”《新五代史·唐臣传·毛璋》:“璋坐长流儒州,已而令所在赐自尽。”《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因初修台时,为吾慢功,故罚吾为长流百姓。”明屠隆《彩毫记·妻子哭别》:“长流远指夜郎西,瘴雨蛮烟迢递。”
长流镇是国家建制镇,1953年就设镇,距离海口市区16公里,位于琼北,西邻西秀镇,南接石山镇,北依琼州海峡,是风景秀丽地杰人灵之所。
海口长流 - 历史沿革
实际上长流镇并不是它的本名,如果溯本追源,长流镇的历史就要上溯到二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十五年后,刘邦灭秦,建立西汉。再过94年后,刘邦玄孙刘彻(汉武帝)为加强边远地区的统治,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四月,派伏波将军路博得和楼船将军杨仆领十万大军南下,征战百越各部落,其中一支部队渡海来琼,在长流后海角(今镇海村一带)登陆。登陆之初,琼北各地的骆越人纷纷赶来与汉军交战,汉军人少,本地土著人多,汉军军心不稳,有不少汉军想乘来船归去,楼船将军杨仆知道此情况后,下令将所有登陆船只尽行烧毁,自绝汉军的归路,背水一战求自生。汉军官兵见船只被烧,后路以绝,于是置死地而后生打败了骆越人。相传杨仆下令烧船的地方就被后来人取名为烈楼,是烈火烧楼船之意。烈楼之名一直沿用到1945年,1945年改烈楼为那流乡,1947年改那流为长流乡,1953年设长流镇至今。
汉征服琼崖第二年,西汉政权在整个百越范围内设立郡县,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个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岛,统辖全海南。到了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50年),海南全岛设置16个县,烈楼(长流)隶属琼山县。汉朝统治海南后,土人(骆越人)多不服,加上酷吏横行,本地人民不聊生,于是纷纷揭竿起义,攻城略地,西汉政府因鞭长莫及,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罢珠崖,儋耳两郡,海南又成了化外之民。
86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海南方圆千里,弃之可惜,于是在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派伏波将军马援再次征琼。马援领军上岛后,以抚为剿,向当地人开明宗义,允许骆越人自行其制,恢复珠崖儋耳两郡。马援施政理念受到土著人的欢迎,所以后人在海南各地纷纷建伏波神庙,祭祀马援。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琼州,第二年又升格为琼州府,下设13个县,烈楼(长流)属琼山县管辖。
清随明制。清康熙朝时,将烈楼一分为三,凤楼图、烈楼图、兴政图,共三个行政单位。清末时,烈楼治所设在长流镇北合街(今中成街)吴氏公馆内,凤楼都治所设在长流镇王氏公馆里,兴政都治所设在长流琼华村的约亭里。
民国初年,长流东南各村原属兴政都并入烈楼都,数年后因行政区划变更,烈楼凤楼二都废,设琼山县第五区,后改五源乡。五源乡包括旧时十三个都,行政改变后,长流人自称为五源乡,后再更名为那流乡。抗战胜利后,长流镇在外供职的有文化人,纷纷回乡相聚,在当时长流有名乡绅王丹山(即王植桂)的大力支持下,准备出资在长流办所中学,以便本乡本土地农家子弟也能读中学,但一想到“那流”一词在长流方言中其意不好听、不雅观,于是大家提议要改乡名,以乡名为校名。大伙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五源河穿乡而过,源远流长,于是一合计将“那流”改名为“长流”。


1950年海南岛解放,长流划为琼山县第五区,区公所设在今长流镇,区下设五乡:乡东、长西、长南、长北、长新。五乡管辖49个自然村。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各地将乡政府纷纷更名为“人民公社”,长流原属琼山县第五区,划入海口市管辖,改名为海口市长流人民公社。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人口倍增,长流公社又分出新海公社和荣山公社。1982年拆社设乡,长流设区公所,辖新海、荣山二乡。1986年撤消区公所,长流又恢复镇建制。1991年,海口市重新规划区划,整个长流归入海口秀英区管辖。
据长流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辖区面积有50.2平方公里,人口33125人,其中农业人口20588人,非农业人口12637人。全镇辖13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耕地面积15699亩,主要以水稻种植,瓜果蔬菜,以及花卉养殖为主,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为4030元。随着海口市政中心逐渐北移,长流镇经济将越来越好。
海口长流 - 地区婚俗
长流镇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不管是镇上的居民,还是各村的村民,他们对传统文化非常崇宠,对建房上梁,婚丧嫁娶,都非常注意。据当地老年人讲,在解放以前,儿女婚嫁,双方父母都要事先看对方的“八字”,拿到“八字”后要找算命先生“合婚”,如果算命先生讲两人“相冲相克”,这桩婚事就算黄了。“合婚”之说不知拆散了多少对婚姻。如今年青人大多自由谈恋爱,父母干涉的少了,但媒人却一定要请,此谓“媒妁之言”不可少。
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就向女方索取出生年月日,请吉星先生将双方年月日配上天干地支,按金、木、水、火、土五门占卜何时能成婚。吉星先生占了吉日,男方家备年糕,槟榔送到女方家,告之同意,俗称“送五行”,然后择日告祖,小宴亲朋好友,备酒肉糕点,连同庚书(红纸写的合命书),定金送到女方家,俗称“压头颅”。等到女到婚嫁时,男方又遣媒人携酒肉糕点上女方家,征求结婚,俗称“开口”。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再备酒肉送至女方家,告之确切结婚日期,称之“送日”。结婚之前,男方家的叔、伯相继请结婚者饮酒,称为“请老”(因长流话与汉语颠倒,“请老”应为“老请”,意思是老请少吃饭)。叔、伯请过酒后,接着结婚者要回请叔、伯,俗称“辞老”。
“大婚日”,男方家要请仪仗队吹鼓手,设丰盛酒宴,款待亲朋好友,除同宗的人外,来宾都要给红包。解放前,有些亲戚还挑来一、二斗米,一只鸡或一块约二斤重的猪肉,同时将一个红包放在米中。宴罢客散,主人将客人挑来的大米、鸡、肉,以其一部分回赠给送礼者,俗称“辞箩”,谓之不能空箩而回。如今赴婚宴者送米送肉者已罕见,大家都是送红包。
过去新娘坐大红花轿,如今都改坐小汽车了。在解放前,如果新嫁娘刚好年方18岁,男方要备好一头十余斤重的猪苗放在女方的轿中,将猪苗送给女家饲养。只有18岁的女方送猪苗,其它年龄不送,不知为何,无考。解放后此习俗绝迹。

在解放前,长流地区女子出嫁后若干年内,还要一直居在娘家,只逢节日或夫家有吉凶大事才去夫家。过年一定要离开娘家到夫家去,大年三十傍晚新娘到夫家村边时,先到附近甘蔗园或树林中躲一躲,等夫家村里人在村庙里拜完神后,俗称“打节”,夜里七、八点才可以进入村中。大年初三凌晨,拜完神(俗称“开印”)后,新娘又匆匆离开夫家返回娘家。凡是已出嫁的女子,过年一定要离开娘家,到夫家过年。出嫁的女子,如果春节不离开娘家的话,将受到娘家村里人的嘲笑和责骂,说婚嫁女不走,会让全村衰败。亲生父母和兄嫂也不同意外嫁女在家过年。解放后,不少同村人相婚,但大年初一初二,出嫁女是不回娘家的,拜年要等到正月初三,这跟海南其它地方正月初二就可回娘家有所不同。
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第十二天,由女方娘家操办设宴,款待亲戚朋友,一般邀请者大多是女性,俗称“吃十二天”,很多人家在这天给新生儿起名字。生孩子时剪下的胎盘和脐带,要妥善保存,放入事先准备好瓷罐或陶罐中,用黄沙遮盖,放在墙角处或床底下,等孩子周岁时才外出埋掉。如今妇女分娩都在医院,胎盘脐带也就由护士们处理了。
海口长流 - 地区方言
长流镇居民村民都是汉族,但他们所说语言却自成一系,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长流话”。长流方言从何而来?专家学者弄不清楚,本地人也糊涂。记者与长流镇当地老人们交谈,非得找小学生当翻译不可,除非极个别是读书之人。
在长流镇传桂村,记者终于遇到一位年约八旬吴姓退休老教师,他向记者道出长流方言的原委:长流地区包括现在的西秀镇49个自然村,都说长流话,外地人听不懂,本地人一听就知你是长流人。50多年前,海口人称长流话是黎话,把他们当黎族人,长流人称海口人讲的海南话为客话。长流话应该不是原汉族的话语,是古骆越语,今称为临高语系。相传是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得和楼船将军杨仆开琼后,官兵,商人都在长流这地方上岸,汉人的“外来语”逐渐被本土骆越语蚕食同化,久而久之,当地就出现了黎话不像黎话,海南话不像海南话的长流方言。
长流方言有些语句字词与普通话相颠倒,长流人称“猪脚”叫“脚猪”,海南人所说的吃猪脚饭,他们则说成吃脚猪饭。称“树叶”为“叶树”,羊肉被叫作“肉羊”,把瓦屋叫作“屋瓦”等等。


全镇老幼在本地所讲的都是长流话,但对外来人时,年轻人则都能说普通话。当地人告诉记者,长流方言说好学又不好学,一些外地人迁来长流,一辈子都学不会长流话,但他们的小孩子则不要几年,就会说。除讲本地方言外,长流有不少人还会讲广州白话,年轻人都能讲普通话。当地人说,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长流方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说普通话的人将越来越多,例如现在出岛读大学的小孩子回家后大多说普通话,受其子女的影响,原本很少讲普通话的父母,如今也开始学说普通话了。
海口长流 - 古迹寻踪
长流镇是一处文化积淀地方,方圆50平方公里土地上,散落着不少文化古迹,村村有古庙,各族有宗祠,各种历史遗迹不时让文史爱好者眼前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常住宝塔
长流镇新民村有座名叫“常住”的宝塔,宝塔通高3.42米,平面四角三层,仿木构楼阁式,实心,采用石材分块雕刻叠砌而成。塔身三层,每层都有出檐作瓦楞和卷云顶盖,檐角向上翘起。第一层塔身正面浮雕狮子,背面为象。白象青狮都是佛教祥物,青狮系文殊菩萨的座骑,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表示智慧威猛。左右两面雕饰宝篮火珠等供品。第二层分别刻有佛家万字标志和方胜纹图案。第三层右面刻“常”、左面刻“住”、后面刻“宝”、正面刻“塔”等四个阳文篆体大字。三重塔身立于莲花基座上,塔顶部下有圆形座,上托四角蕉叶形插角阿育王塔式,正中置刹身、为单相轮托宝瓶焰状形顶。宝塔不设佛龛,立一浮雕佛祖于须弥座前,两边立二根宝瓶望柱。
石塔建于何年代,新民村的人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说此塔比他们村庄还要老。有多位文物专家来看过宝塔,说此塔所建年代不晚于宋,其造形在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岗石窟浮雕塔中能找到身影。过去长流地区有古塔多座,如今仅存这座常住宝塔,是至今人们难得一见的古代遗存。
登龙坊和班超庙

wm23UCWKRJU3(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