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规模敞朗,建筑巍峨。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
又称南史寺。据寺内明成化元年(1465年)残碑记载,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成化元年(1465年)予以增建、扩建。现存建筑为元、明遗物。
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菩萨殿、大雄宝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像。菩萨殿又称罗汉殿,面阔五间,佛台塑千手菩萨像,墙后塑地藏、道明、冥公,两侧塑十殿阎君。墙两侧塑十六罗汉坐像。
大雄宝殿为全寺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原为单檐悬山顶,后改为硬山顶,元代遗构。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龛内塑释迦牟尼像,两侧文殊、普贤菩萨,为明代作品。
小贴士:寺内有塑像,不许拍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