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淳朴善良的乡亲,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再苦再累也会坚持在农村干下去。”朱会玲,一个坚守农村工作岗位二十多年的乡村医生,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乡里乡亲们,每当亲朋们劝她放弃乡村医生职业,到城市里发展的时候,她总会这么说。
蔡庄镇麦寨村长期缺少乡村医生,2008年朱会玲主动要求由蔡庄西街村卫生所调任麦寨村,筹建新的卫生所,因为麦寨村在此之前已经好多年没有卫生所,所以没有任何村民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由于是刚刚接触新的工作环境,对于重点服务人群也不了解,慢性病患者的家庭位置也不熟悉,那时的工作真的是两眼黑,面对困难,朱会玲没有退缩,从基础做起,从零做起,于是朱会玲便逐家逐户深入群众进行体检排查登记,对慢性病人、婴幼儿、育龄妇女、老年人和健康人群等分类进行了详细登记,一家一户的绘制了详细的服务地图,用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标记出重点服务人员,并给60岁以上重点服务人群一一照相,便于以后的服务工作开展。农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经商,老人就成了留守老人,谁的血压高了,谁的血糖高了,都会在朱会玲这里得到答案,并能指导用药或复查,每每面对老年人信任和赞许的目光,朱会玲总是会心的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并把群众信息和地图结合制作了电子服务地图管理系统,在国家没有进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之前就进行了这项后来全面推行的利民工作,事实也证明,这种工作方法是很有效果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麦寨村卫生所朱会玲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被我县卫生系统多次观摩学习和推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朱会玲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她只懂得老百姓需要她,她离不开自己的乡亲,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总是把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
蔡庄镇敬老院孤寡老人王大爷患有腿疾,一天,他骑着手摇三轮车来到朱会玲诊所,说他浑身发冷一点劲也没有,可能是发烧,说自己钱不多,只让给他拿两片安乃近退退烧,朱会玲听到这种情况,二话不说,给他测体温,量血压,详细检查,诊断为重感冒,于是给他包了两天的药,分文不收,并先给他倒茶服上一包药,在诊所里观察休息,在确定没有其它状况后才让他离开。过了几天,病愈后的王大爷专门摘了在自己老家种的樱桃送到朱会玲的诊所,说:“妮啊,你对俺这么好,看病又不收俺的钱,我心里很过意不去,这是我自己种的樱桃,你一定要收下啊!”
麦寨村村民姬胖胖,先天性重症肌无力患者,一般正常人得了感冒,吃几包药也就可能好了,但是对于一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来说就是一次生死的考验,那年冬天很冷,胖胖得了重感冒,在县医院住院,在来回的反复发作中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一度下发病危通知书,建议回家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家人无奈把他拉回家中。为了减轻胖胖的痛苦,家里人请医院里的其他医生给他滴水,因为像胖胖这种状况,随时都有危险,所以好多医生们都怕担责任而婉拒,面对这种情况,家里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让朱会玲给胖胖打点滴,在朱会玲明确说处理完病号尽快前往帮助胖胖后,可能胖胖的妈妈又怕胖胖的状况也会被朱会玲婉拒,偷偷的买了一箱礼品,一大袋子鸡蛋,放在朱会玲的车子毂轮边,悄悄地离开,当朱会玲处理好刚才的病号准备前往胖胖家时,发现车边的东西,别人说是胖胖的妈妈放那里的,说她怕直接给你不收的,听到这句话,朱会玲深深地为胖胖妈妈的母爱所感动,朱会玲带上这些东西送还给了胖胖家,并连续一周前往给胖胖滴水,胖胖家人到诊所要算这几天的医药费,朱会玲坚决不收任何费用,朱会玲说:胖胖从小患病已经很不幸,我作为我们村的乡村医生,应该为他做点事情。胖胖家人实在争不过也只好做罢。不知道是奇迹发生了、还是爱心的力量,胖胖的病情终于好起来了。
回想做乡村医生以来的点点滴滴,最让朱会玲不能释怀的是:曾经的患者爷爷、奶奶、大爷、大妈们一个个都离去了,如果有段时间不见这些老人了,朱会玲总是会念叨:他们是不是患病后行动不便不能出来了。特别是朱会玲调任麦寨村卫生所后,常常会惦念原来在蔡庄西街卫生所工作时,附近来看病的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他们最近还好吗,他们的音容笑貌常常萦绕在朱会玲的心间。
蔡庄镇北街村回族村民李丙臣老大爷,因为年轻时劳累所积,得了慢性支气管炎,年纪大了一到冬天就会犯病,总是呼吸困难、气喘,常常到朱会玲的诊所打个小针,以减轻病痛,之后就又忙着操持家务了,因为他家里开民族食堂,所以春节前总是给朱会玲送他自己炸制的豆腐干,并会说:妮啊,你炸的豆腐干可没我炸的好吃,让你吃了还想吃。朱会玲总是说家里已经做好了而不收,实在意不过去就拿一片尝尝。年复一年,朱会玲总是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后来李大爷不能行动了,朱会玲就每天到他家里给他打针,直到到老人临终前一天还在为他上门打针。
蔡庄镇时村孙存杰老爷爷,十多年前的一天骑着三轮骑车来到朱会玲诊所,带着两箱礼品,非要给朱会玲留下,引得其他患者以为是朱会玲的什么亲戚,孙存杰老人说:二妮(朱会玲的小名)这个医生很负责,我前段时间有病了,来她这里看病,本来是想着要输水的,她说能吃药的话就最好不要打针滴水,给我包了三天的药,我吃完药病就好了,我很少见到这么好的德行的医生,我是专门来感谢她的,说着话还把东西搬下来放到诊所的柜台上,朱会玲几番推辞,把东西放到老人的三轮车上说:为您看病是我的本分,您这么大年纪跑这么远给我送东西我很感动,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可坚决不能收您的东西,今天刚刚得知孙存杰老爷爷也在前段时间离世了。
做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每天都会有感动的事情在激励着朱会玲前进和坚守,可能有人会说是朱会玲感动了患者,而朱会玲总是说是患者的爱心感动着她。也许会有很多人看过《心术》这部反映医患关系的电视连续剧,剧中十三姨这个患者常常挂号不看病而是为了给医生们送吃的,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着许多医务工作者,许多人只以为这是剧中的故事,但在朱会玲诊所却常常会有类似的场景发生。因为患者把对朱会玲的信任和感激,化作了对亲人般的感情,患者的爱心时时刻刻在感动着朱会玲,面对这些感人的父老乡亲,朱会玲总是会说:是他们深深感动着我,我觉得乡亲们能够信任我,再苦再累也会坚持在农村干下去,为父老乡亲们服务好就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