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的风俗习惯与邻县大致相同。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先拜祖神、后拜父母、出外叫出行。初二拜丈母,初三家家户户互相团拜,称为“拜年”。正月初九为“上九日”,正月十五晚上举行圆霄灯会,还有监利特色每家每户自己包团子,蒸团子寓意家庭团圆,蒸蒸日上;清明前后,家家踏青扫墓,祭奠去世的亲人;五月初五,贺端阳,门前挂艾叶,吃粽子,划龙船;六月六日,娇阳似火,家家晒衣物,称为“晒龙袍”,七月前半月,到处烧化纸线,告慰祖神;八月十五叫“中秋”,晚上吃月饼茶点,叫“中秋赏月”;十二月初八叫做“腊八日”;家家挑腊水泡糍耙;二十四日过小年敬灶神(一般对全国绝大数地方来说农历腊月23日是小年,但监利风俗与湖南相似24日才是小年,很多监利人都不清楚,在外地都被其他的小年误会以为监利23日是小年);三十晚上叫“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置办丰盛的酒菜,开怀畅饮,称“团年”,也叫“吃年饭”;子弟向父兄拜揖喊“辞年”,到了晚上,家家一团火,家人围火而坐,叙旧迎新,俗称“三十夜里火,十五夜里灯”。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称为“守岁”。 监利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我国文化的特定氛围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与进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监利的婚丧礼仪,节日风俗正在接受现代社会的广泛熏陶。[19]
语言特色
监利居民的方言土语较多,而且监南与监北的口音很不一样,这可能与清初大批移民来监利定居有关。监南人在外地很多会被人们误认为是湖南人,监北人则被认为是沔阳人。
民族分布
监利的居民,汉族占99% 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是由河南省唐县迁入的三户做马、牛、羊生意的商人发展起来的。其中姓王的一户,姓武的一户。一百多年来,已发展到了几百人。其余的少数民族均系近百余年来,先后从外地流入监利定居的。
解放以前,封建的宗法制度普及全县。很多村落都是根据同姓聚居的姓氏来命名的。各姓都有户长、族长、房长。所谓户长,就是一姓之长,他的职权是代表祖先执行家法。解放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度已经不复存在。
2007年户籍人口为150.9万,常住人口127.6万。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
宗教信仰
各种宗教于不同的时代传入监利,佛教和道教最早,其余的至多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回民带进了伊斯兰教,天主教于1900年传到了监利,基督教是1906年由两个瑞典人传入的。但这些宗教并没有在监利广泛传播。更没有给监利居民的生活带来大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又长期与汉族人聚居在一起,他们的特征自然地逐渐消失。监利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外表到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并无二样(汉族的民族服饰是汉服)。
给监利居民以很大影响的是儒教,此外还有一些原始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果你走入监利农民的住宅,就会看到堂屋的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国亲师”的牌位。儒教崇拜的是“天地君亲师”,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没有君主敬奉了,神龛上的“君”也就变成了“国”。[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