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过就难以忘怀——平阳黄牛骨

家乡区县: 浙江省平阳县

逐渐红火的“平阳黄牛骨”
在市区将军桥一带,据说有好几家平阳人开的“平阳黄牛骨”店,而且生意相当不错。近日,记者随意走进一家打着“平阳黄牛骨”招牌的店里,尽管此时离中午还早,厨房里却显得很忙碌。“这里的黄牛骨是不是平阳的黄牛做的?”一位正埋头干活的女员工抬头望了记者一眼,随口“嗯”了一声,接着补充了一句:“我们是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烹制的。”不过记者发现,挂在墙上的工商营业执照,其经营项目里并没有写着“平阳”等字样。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附近其他几家打着“平阳黄牛骨”招牌的小吃店,对于记者同样的问题,有的老板犹豫了一下说“是”,有的干脆说“不是”,更多的则是环顾左右而言他,笑着说起自己店里的风味如何独特等等。
中午时分,正在一家店里喝着啤酒,津津有味地啃着黄牛骨的顾客徐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平阳黄牛骨”情有独钟,“吃起来又松又脆又香,跟一般的牛肉味道确实不一样,而且价格实惠。”两年前,徐先生经朋友推荐,在市区西山路附近第一次尝到“平阳黄牛骨”的味道后,就经常隔三岔五去撮一顿,搬到市区将军桥一带居住后,没想到这里居然开着好几家“平阳黄牛骨”店,他笑着说自己挺有口福的,“这是用平阳的黄牛制作的,店也是平阳人开的,所以味道才不一般。”
30多岁的谢秉军自称是市区第一家“平阳黄牛骨”经营者,“我是1999年开始在温州开黄牛骨店的,现在市区至少有10多家,都是我们平阳人开的,其中有些是我带出来的徒弟开的。”说起黄牛和水牛肉质的区别,谢秉军显得挺有专业水平,“黄牛肉质比较细嫩,肌肉是棕红色的,软组织为白色,脂肪为淡黄色或深黄色,肉味鲜美;水牛肉是暗深红色的,肉纤维粗比较松弛,脂肪是白色的,牛肉烹调时不容易煮烂。两者一个最大的区别是,黄牛的骨头煮熟后呈黄色,而水牛的骨头显得比较白。”
消费者追求的是味道
如果按市区只有10家“平阳黄牛骨”店计算,就算每天仅吃掉3头黄牛,一年下来所消耗的黄牛数量至少也有上千头,难道平阳真的盛产黄牛吗?
据《温州市志》记载:我市黄牛主要分布在永嘉、泰顺、文成和其他各县的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因受天然牧场限制,饲养较少。
平阳县畜牧兽医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平阳县黄牛总存栏数有2000头,而且大多为散户养殖,一般用来耕地,很少屠宰。不过,该县梅源乡的确有个黄牛交易市场,据乡长温自坚介绍,当地每月逢农历二、六日子交易6次,包括牛崽在内每月交易量大约有20多头,主要是周边乡镇农户前来购买以备农耕之用。
据鹿城区食品公司牛羊定点屠宰场负责人厉昌方介绍,目前场里一天屠宰牛30来头,黄牛只有五六头,主要是供应市区各大菜市场,而且这些牛是从云南、江西、山东、湖南等地运来的,温州本地的很少。对于“平阳黄牛骨”店里的牛肉、牛杂等货源,厉昌方语气显得很肯定:“绝大多数都是外地的黄牛”。
当记者问谢秉军店里的货源是否来自平阳时,他马上摇摇头表示,“不是的,平阳哪有这么多的黄牛啊,都是外地的。”谢秉军坦言,现在的“平阳黄牛骨”只是一个招牌,可以理解为“平阳人开的和按照平阳的方法制作的”。
30多岁的中医师陈武,平时很喜欢品尝各种小吃,他认为“平阳黄牛骨”独特的风味重在烹饪方式,而不是原材料的所在地。“我不在乎‘平阳黄牛骨’是不是用平阳的黄牛来制作的,味道好才是最重要的。”
平阳黄牛骨源于山沟沟
谢秉军虽然自称是市区第一家“平阳黄牛骨”经营户,但他的手艺却源自大哥谢秉国,目前其兄嫂在平阳县鳌江镇经营着一家“平阳黄牛骨”店。
“1998年下半年,我们兄弟俩在鳌江镇打出了‘平阳黄牛骨’的招牌,专门经营以黄牛为原材料制作的各种小吃,没想到生意特别好。”谢秉军笑眯眯地说,开了几个月后,许多亲戚朋友都鼓励他:“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把店开到温州去。”于是,他就来到市区黄龙鞋业基地,开了一家店面很小的“平阳黄牛骨”,因为当时那里聚集着不少平阳人,办厂、打工的比较多。慢慢地,有了名气之后,他就把店迁移到了市区将军桥附近。
前天,在平阳县鳌江镇邮电路,记者坐三轮车很快就找到了谢秉军的大哥开设的这家“平阳黄牛骨”店。谢秉军的大哥恰好不在,嫂子在问明来意后,笑着向记者道出了“平阳黄牛骨”的来龙去脉。
“我们老家在梅溪乡,原先一直在菜场边上开酒店,对面正好是一家黄牛肉店,所以每天我们都就近买点牛骨头进行加工,顾客吃了以后反映不错,周边乡镇的人也经常慕名赶来尝尝味道。”掌勺的是丈夫,妻子则打打下手。食客多了,名声打响后,夫妻俩逐渐意识到这道“黄牛骨”是自家经营的特色菜,于是经常向顾客征求意见,并不断在配料、加工方法上进行改进。
“这样前后摸索了1年多时间,我们才形成了固定的一套制作方式。后来,有人说菜做得再好吃,在山沟沟里也赚不到什么钱,还不如到鳌江镇上去开店。”从“山沟沟”里迈出第一步,心里多少还有点不塌实,谢秉军的大哥大嫂特地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丈夫先出去开个小店试试,妻子则留守经营原先的酒店,“一旦生意不好就撤回来,免得人家笑话。”没想到,“平阳黄牛骨”在鳌江镇刚登陆,生意就好得不得了,一个多月后,许多人纷纷效仿,镇上一下子就打出了十几家招牌一模一样的“平阳黄牛骨”店。
“不过,现在好像只剩下我这里一家了。”谢秉军的嫂子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味道好才是真的好,许多老顾客往往只认她这家黄牛骨店。“我这里卖的才是真正的平阳黄牛骨,老家那边每天都会送些新鲜的黄牛骨过来。现在天气热了,我也不敢多加工,因为卖剩下的放在冰箱里,味道就走样了。”但也有人认为:“平阳黄牛骨最早可能是从闽南传入平阳,而后发展壮大的。”
想壮大“沙县小吃”是榜样
“平阳黄牛骨”在市区声名鹊起后,谢秉军还收了好几个徒弟,其中店里有个50多岁的老伙计,看他生意这么好,执意要拜他为师。于是,在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后,谢秉军把制作“平阳黄牛骨”的一套方法悉心传授给他,并把原来开在市区黄龙的店铺转让给他打理,自己则在市区将军桥一带开了一家新店。
如今,在市区开设的众多“平阳黄牛骨”店,由于其经营的并不是来自平阳的黄牛骨,因此,难免会有人质疑这是否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对此,市工商局12315热线工作人员认为,这种情况算不上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因为其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并没有明确注明是“平阳黄牛”,如果有注明,而事实上卖的却不是“平阳黄牛”的话,则是属于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当记者问谢秉军为何不去注册“平阳黄牛骨”商标时,他笑着摇摇头,“以前有朋友曾跟我提起过,可我觉得这没有多大的作用。”不过,谢秉军的嫂子听了记者的建议后,当场表示要尽快去工商局注册商标,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了商标以后,我就可以开连锁店了,呵呵!”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对于“平阳黄牛骨”的市场走向,鹿城区餐饮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以前市区这样的特色小吃店很少,也不上规模。这两年发展虽然比较快,但还是各自经营,没有形成一个特色的产业链。她建议,“平阳黄牛骨”可以借鉴“沙县小吃”的经营模式,让“平阳黄牛骨”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成为温州的一道特色风味小吃。
做法:先切出少量葱姜蒜,将黄牛骨放置在凉水中煮沸,煮2至5分钟,然后捞出。在锅中倒入油,热至5分热,放入葱姜蒜,等炸出淡淡的金黄色后放入黄牛骨,添置料酒,轻翻过4到10下填入十三香,五香粉与鸡精,倒入酱油,添入热水淹没黄牛骨,小火慢炖。等到汤汁吸到剩下3成时,就可以出锅了。如果是女士吃,适宜将骨与肉提前切成小块,但如果是爱吃的同志。还是直接抱着吃比较痛快。

萌萌哒小透明(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