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如果你在信阳街头随机采访几个路人,询问最具信阳特色的消夏饮食是什么,答案一定惊人的一致——石凉粉,每年入夏,信阳的大街、小巷、河边、桥下都有出售石凉粉的摊点,无论是悠闲的纳凉者还是匆匆的过路人,都非常乐意坐下来品一碗,一碗下肚清凉沁脾、通体舒泰、暑意顿消。
石凉粉的口感独特,谓之食品却为流质,谓之饮料却有嚼劲,其本身色如润玉、质如豆腐、无色无味,食用时一般用蓝边浅瓷碗装盛,舀一勺白砂糖,洒几滴薄荷水,虽透明见底平平无奇,却糅合了自身的冲淡平和、白糖的绵甜回味、薄荷的激爽冰凉,形成了一种凉而不冰、甜而不腻的口感,含一块在口中,那种凉、甜、爽、净的感觉会沿着舌尖游走周身,满身的燥热在润物无声中化为乌有。石凉粉也因此成为了信阳最传统、最有生命力的消夏饮食,代代传承绵延不息。
石凉粉能够在信阳家喻户晓,除却它独特的口感和消暑的奇效,还因它原料便宜、制作简单。石花籽、纱布、清水,辅以生茄子汁液或中华牙膏等凝固剂,用纱布裹上,在盛好清水的盆中轻揉搓,随着石花籽和水的交融,在制作者一双巧手的舞动下,一缕缕白雾从纱布散出,渐渐化成柳絮状布满盆,与清水纠缠在一起,沉淀下去,放置一会儿,拿新鲜茄子汁或中华牙膏
“点浆”,白絮逐渐凝固成块,一盆无色无味透明的石凉粉就算做成了。整个过程中“点浆”是最关键的步骤,轻则失于稀薄,重则毁于粗粝,如何把握好火候分寸则需制作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石凉粉在信阳由来已久,据老人讲解放之前就有人以出售石凉粉为生,而奇怪的是制作石凉粉的主要材料石花籽却并非信阳的特产,也曾有人以同样的材料和工艺尝试在其他地区制作,却不是以失败告终就是形质味道较差,究其原因应是信阳独特而优质的水质造就酝酿了这一独特的风味。信阳的水甘冽、纯净,有“含口如玉”之美誉,加上石花籽中揉出汁液的独特疗效,在生茄汁等凝固剂奇妙的化学作用下凝为一体,辅以白糖的香甜可口、薄荷的提气醒神,纯天然的原料、纯手工的制作,没有任何的添加成分的石凉粉是信阳人夏天最大的福音。
很多人不明白石凉粉这个名字的由来,笔者推测:“石”指的就是它的主要原料石花籽,石花籽又叫冰粉籽,系假酸浆的种子,为一味中药材,有镇静、祛痰、清热、解毒、止咳功效,而萃取其精华制成的石凉粉自然具有了消炎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凉”则是因为早年间,石凉粉多汲取深层井水制作并拔凉,现在也多以冰箱冷冻,做出的石凉粉冰凉沁人,夏天吃起来凉爽舒适;而制作好的石凉粉形似食用凉粉,却没有颜色且更为娇嫩,入碗能凝成块,入口则化为水,石凉粉这个名称就是由这三个关键字组合而来。
老年间石凉粉以自家制作为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人选择去摊点购买享用。在信阳,几乎所有的路口、桥头都有出售石凉粉的档口,其中不乏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店,尤其是礼节路电业局门前和沿河北路交通局门前两家,甚至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老家什。在浉河边彩虹桥下,笔者见到了“做了一辈子石凉粉”的李老太太,“解放那年我7岁,站在矮凳子上够着桶帮着父母给客人盛石凉粉”,李老太太指着旁边独特的石凉粉用具——石凉粉挑子如是说。石凉粉挑子是老信阳售卖石凉粉的专用工具,共有一对,两边的桶里装满石凉粉,架子上可以放四把凳子,中间用扁担担起,碗、勺白糖等都放在桶边。
李老太太说,她家的石凉粉从原料到工艺都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做法,也因此保留了最正宗的风味,凝而不泻、韧而且滑,辅以优质的白砂糖和秘制的薄荷水,其凉、甜、净、爽的风味被发挥到极致。“我不缺吃穿,这么大年纪还坚持做石凉粉,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喝,每年夏天都会有人找过来,甚至从很远的地方来,我也很高兴”,老太太自豪的说。
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石凉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它的清冽、透明、甘甜恰似信阳人的性格,坦诚、纯净,却能给人最悠远的回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