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搅团 (4)

家乡区县: 咸阳市礼泉县

产品种类

搅团

1:玉米搅团是汶川颇具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羌族聚居在阿坝、汶川、北川、理县、茂县等地。羌族人爱食玉米,对玉米的吃法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汶川特色小吃“金裹银”,就是以玉米为主料拌和少量大米和其它调料蒸熟而成的一道风味小吃,米饭银白,黄灿灿的玉米裹在其中,黄白分明,不仅色美,味道也很香。还有玉米蒸食,将玉米掰成颗粒状拌上腊猪油等料,蒸熟即成。简单的做法,质朴的味道,清香扑鼻,羌族人十分喜食。 玉米搅团是汶川人最会做且味道最可口的一款地方特色小食。将清水在锅内烧开后,酌量撒入磨细的新鲜黄玉米粉,加粉的同时用粗竹筷搅拌,此时灶火要猛,搅成糊状后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再以文火蒸20来分钟,用大碗盛起即可食用。搅团关键是一边往开水里洒玉米面,一面用竹筷顺着一个方向搅,蒸熟之后盛出来放凉,一般就着酸油菜汤吃。麻辣酸香,味道适口,老少皆宜。

酸油菜汤佐食玉米搅团,如同吃生鱼片要有蘸料一样不可少。酸油菜是龙门山区的一种特色菜,其味略酸而鲜美爽口,并有一种特殊香味。羌族人将海椒、花椒、麻油、姜汁、精盐、葱丝、胡椒、酱油、食醋、味精等调料做成油碟,作为蘸料与玉米搅团一同食用。一碗酸油菜汤,一小油碟,一大碗玉米搅团,边吃搅团边喝菜汤,香喷喷,辣乎乎,油渍渍,酸溜溜,咸丝丝的,五味杂陈,更具民族特色。

2:洋芋搅团是陇南小有名气的小吃。搅团是流传已久的一种家常饭,以玉米面搅团最为常见,兼有荞麦面搅团、杂面搅团等多种形式。搅团是生活贫困时常吃的饭,现在除非怀旧,一般不会去吃了。搅团的做法很简单,先是炒上一碟蒜苗,炒好酸菜,然后就在开水锅里一把把往里搅面,直到搅得浓稠。接下来便掺水,搅匀,煮熟,舀到碗里,浇上酸菜,夹上蒜苗,调些辣椒,吃起来很热和。

搅团

制作洋芋搅团需要花些功夫,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其工艺流程大约要经过选、洗、剥、晾、揉、打、调等7道工序。选洋芋是做洋芋搅团的第一步,原材料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洋芋搅团质量的高低,以当年出产、大小适中、无伤裂、无虫疤的粗皮洋芋为最佳原料,并经两三次清洗,彻底洗去沙子和泥土。接着便是煮,煮时洋芋和水的比例要适当,水太少会煮焦,或半生半熟;水太多会将洋芋煮成“水包子”,没面气。火候也要恰到好处,刚开始用大火猛催,快熟时用文火慢炖,听到锅内水发出吱吱声方可出锅,再选择裂开口子、瓤黄面饱的洋芋趁热迅速去皮,晾在案板上。晾洋芋也有标准,要凉到稍存余温即可投用,温度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否则打出的搅团没筋道,不好吃。 “打”这个环节最为重要。打洋芋搅团得有石臼和木槌两样工具。首先将晾好的洋芋逐个放入石臼,同时用木槌对石臼中的洋芋慢慢挤揉,边放洋芋边揉,每次10只左右,不可过多,用力也不可过猛,这时洋芋之间尚未粘连,用力捶打洋芋块会四散飞溅,并且打成的搅团“核”多肉少,影响口感。待洋芋揉到稍有粘性,团在一起时便可抡锤猛打,伴着很响亮的“嘭嘭”声,整个村子的人都能听见。打搅团是件力气活,有事要几个人轮番揉打,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出柔韧劲道、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的质量上乘的搅团。

至此,洋芋搅团已经制成,接下来便是吃了。洋芋搅团吃法很多,做蘸汤凉吃:以葱花或蒜苗炝少量酸汤,在汤中加入盐巴、蒜泥、油泼辣子和切碎炒好的青菜,搅匀,用蘸了水的切面刀将搅团切成核桃大小的小块入汤,搅拌直至蘸足汤汁,吃起来香辣可口,十分过瘾、解馋。烩搅团热吃:根据不同口味先做汤,再把搅团切成小块下入汤中烧开(不可煮得太久致使搅团化开),这样做成的搅团绵软温热,适于老年人食用。还可以把吃剩的搅团用纱布包裹严实,压上重物待次日切条凉拌或爆炒,或者和上少许小麦粉烙成搅团饼,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值得提醒的是,洋芋搅团虽然好吃但不可常吃,也不能一次吃得太多,吃久了伤胃,吃多了胀肚,甚至会发生危险。[1]

微微笑。(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