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与仪征的浓韵茶情

家乡区县: 江苏省仪征市

历史上,仪征交通便捷,商业繁盛,园林瑰丽,吸引了很多文人名士。他们在此流连山水、园林,呼朋引友,除了作诗酒之会外,总是离不开茶的,只不过茶被诗酒掩盖了而已。然而,从他们的诗文或地方文献中,还是能看到一些人在仪征的茶事消息的。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宋代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一生喜酒也喜茶,且对茶颇有研究,其《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和《漱茶说》是专论茶文章,关于煎茶、饮茶的也很多。苏东坡在真州天宁寺后楞迦院写经,汲隔墙院内井水煎茶,“喜其清甘”,题井名为“慧日泉”的故事,已成为仪征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佳话;而他的煎茶石铫留落于仪征的故事也被载入仪征方志,且生动曲折而有趣。苏东坡喜欢饮茶而又善饮茶,很多门生故旧常以各地名茶相赠,有的还馈以煎茶器具。官员周穜曾送给东坡一只煎茶用的石铫,它非一般茶具,是一件制作相当精美的工艺品,造型浑朴,石质如蒸梨(黄玉色),雕刻有茨菇叶形提範和三个菊辨形耳子,以铜为挈,以紫铜小环穿耳,以三股紫铜柄与茨菇叶尖相连;腹可容升,有流(出水口)无脚,捻其盖可见元祜年间制造的篆文。周穜赠石铫时并题诗相赠。苏东坡收到石铫和诗非常高兴,特作《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以纪其事,对煎茶作了一番议论,借物对人生发一点感慨。诗云“铜腥铁湿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尤寒。薑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岂知不久,周穜因疏王安石配神庙受到朝廷处分。东坡曾举荐过周穜,“两疏自劾谬举”,检讨自己与周有一铫之交,且绘石铫图以自警。之后,东坡可能舍不得将这只石铫丢弃,一直带在身边煎茶。这有他的《试院煎茶》诗为证,诗中有一段写道:“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盌捧峨嵋。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此时已陷入十分困顿的境地,也许遭一贬再一贬,正流徙于惠州、海南等地。

就是这只石铫,苏东坡逝世600余年后的清代,竟奇迹般地出现在仪征。石铫留落仪征有两种可能:一是苏东坡最后一次离开仪征时病体刚愈,身心疲惫,近30口家人随行,忙中忘了带走,不久东坡就病逝于常州;另一种可能是,苏东坡有一支后裔一直生活在江苏江南,是后人手上流散到仪征的。这只石铫为仪征的一位诗人尤荫收藏;在尤荫家曾一度流失,几经辗转,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失而复得。尤荫将其当作稀世之珍,经常仿效东坡取慧日泉水煎茶。当地文人墨客也常到尤荫处观赏摩挲,纷纷为石铫题辞作诗。后来尤荫将这些诗文荟萃成集,题名《坡仙石铫题咏》,于嘉庆年间刻印,分赠文朋诗友。清嘉庆年间距今不过200余年,如今《坡仙石铫题咏》已无从查找,石铫是否安在?现在仪征已成为著名茶乡,很多品牌茶已跻身名茶之列,若石铫还在仪征,则名人、名器、名茶,当成为仪征“三绝”。

清代郑板桥在仪征饮茶的一段趣事,也堪称风雅。他43岁时由镇江渡江北来,重游他曾经设塾教书之地江村,在江村,茶激发了他勃郁的文思,乘兴给家中弟弟写信,将江村的山光水色描绘得明秀而灵动:“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沐浴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清葱明秀,几欲渡江而来。”他告诉家人:“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梅花落》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看,郑板桥这茶饮得多么地雅,多么地有品位。原来饮茶也同饮酒一样,是同样可以让人飘飘欲仙的。

wangchuxin(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