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有个逍遥镇 千古传奇到如今

家乡区县: 西华县

      沙河千载悠悠,颖水逶迤东流,宋塔岿然立岸,渡头浪遏飞舟。就在省道219、329、330三线交汇点上,两川相眺千米之遥处,亲水合抱一镇,这就是远近驰名的逍遥镇。“石榴妍如霞、刈麦忙农家”的时节,记者同西华县委政研室的负责人一行,来到东距县城 30公里的逍遥镇。在镇长王金晖等人的陪同下,沙颖采风,古镇钩沉,耳濡目染,所见所闻,零距离体味这座千年古镇的博大精深——
早在1992年,逍遥镇就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既为中州名镇,自然就卓尔不群。逍遥镇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年间名为
“小陶”,后又称为“小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因沙河、颍河夹镇而过,两河相距最近处仅有700来米,所以又被称作“合流镇”、“双河镇”。在水一方,物盛文昌,宋朝末年此地设清水县衙,成为连接沙河、颍河的重要商埠,随着漕运的形成,这里呈现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舟楫驰骋、繁荣一片,于是才有了知县王震寰留诗为赞:“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遂人愿,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镇由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而对于“小窑”这个名称,更是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上古时期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暴雨倾泻,洪水漫延,猛兽鸷鸟横行猖獗,苍生黎民多有罹难。这时,女娲娘娘挺身而出,她炼制五色彩石填补天空的漏洞,借七星针缝补云层。斩黑龙,断祸患。折鳌足,立四极,重新支撑起蓝天。囤积芦灰,用以堵住泛滥的洪水,又疏通江河湖海,让华夏大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之所以被称为“小窑”,传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在此地修了七七四十九座小窑,搜集五彩石料,炼出补天之石。因为炼石之窑很小,故称“小窑”。据逍遥镇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在沙颍河的夹河套里,还留有女娲娘娘用“小窑”炼石的遗址,那里的泥土颜色也与其他地方不同,呈五彩之色。这些无从考证的美丽传说,更使千年古镇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明清之际,逍遥商贸更加繁盛,堪与当时的漯河、周口、界首齐名,并称沙颖河“四大码头”。据《西华县志》所载,逍遥镇史上最鼎盛的时候,“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延”,“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实为“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直到京汉铁路通车,各地商人才陆续迁往漯河,导致周口、逍遥等水运码头商业日趋式微。不过西华县逍遥镇的沙颍河道还在通航,镇里面还有大东门、小东门、盐糖码头等。上世纪70年代初,下游的周口修建拦水大闸之后,也是由于陆路运输的飞速发展,上游的沙、颍河河道才逐渐断航。昔日的繁盛已成历史的烟云,但这里产生的“逍遥胡辣汤”却历经数百年薪火熬煎,始终贴着“逍遥”标签,走向地北天南,植根市井民间。

李源(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