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方言与古六麻韵发布时间
近日,由大伦一行返乡省亲,引发了博客上一场书画诗文的大荟萃。同学们佳句频发,妙语连珠、你唱我和,亦庄亦谐,好不热闹!俨然一个赛诗会。看着这些情节和诗句,也引起我有关大荔与诗的一点联想。
但凡在大荔插过队或呆过一些日子的人,对当地的方言都有很深的印象吧。记得初到队上时,和乡亲们拉起家常,就对他们的吐字读音感到很新奇,许多特殊读法从未耳闻过,暗自与西安话、长安话、蓝田话、商南话、安康话、西府话、陕北话对比,都相去甚远。
比如,大荔人把"斜"念"xia",把"车"念"cha",把"爷"念"ya",把"遮"念"zha",把"赊"念"sha",把"蛇蛋"念"sha tan",把"那些些"念"na xia xia"等等,不一而足。为何这样念,难得其解,想就是水土使然吧。
后来翻看诗律,才知晓个中缘由。原来在陕西的大荔、韩城以及闽南、闽北等地,几乎全部保留着中古麻部字的韵读。基于此,上述念法就不足为奇了。而且以往读诗时的某些疑惑也迎刃而解了。当年高中语文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有这么几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当时读蛇为"she",总觉得不顺口。想全诗虽有数韵,但各韵部都一压到底,读来酣畅淋漓,唯独此处别扭。少年气盛,欲问诗仙?了解麻部诗韵后,方知吾辈的不才与寡闻。明陈第《毛诗古音考》云:"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惭愧!
又如唐·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宋·白玉蝉的《早春》: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唐·李颀的《古从军行》: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这些诗句中的斜、些、遮、车就应分别念做xia、xia、zha和cha,这样才合乎韵律,读来上口。
没承想,中古时期的读音在大荔这块土地上竟传承得如此久远。咱们的方块字不仅形、意考究,音也这般有章法,令人赞叹叫绝。大荔话更有奇者,把"炕"叫"pei", 把"场"叫"chuo", 把"墙"叫"却(需用西安话念)",把"娶媳妇"叫"sexifu",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忍俊不禁。
退休赋闲,读读古诗词也是一大乐事。每当看到麻部韵的诗句时,就不由得想起大荔,想起那一片热土,想起我们在那里度过的一段青春岁月,想起那不可割舍的乡情与乡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