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区东街的亭旨胡同、八卦洞胡同、仁义胡同始建于明朝,与遗存至今、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明朝宰相高拱故居形成一段历史佳话,被后人广为传颂……昨日,记者来到新郑市区东街,亲身领略明朝时期历史文化和一代名相高拱的传奇故事。
智建八卦洞救故乡
从新郑市区的商业步行街沿东街向西走约100多米,就到了远近闻名的八卦洞。同行的52岁的高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高鸿宾对记者说:“要说八卦洞,就得先说说高阁老这位明朝杰出的政治家。”
八卦洞本名澄心洞达观亭。相传高阁老回新郑探亲,闻知久旱不雨,便向皇帝奏陈灾情,希望免纳皇粮。之后,皇帝决定亲视灾情,但却难为了新郑,因为县衙连拿出隔夜之粮都捉襟见肘,更谈不上兴土木建迎驾行宫了。不过,高阁老慧心独创,提议建造了五丈长、三丈宽、三丈高没有大梁的两层行宫。
之后,皇帝来到行宫,对外圆内方、斗拱相连的精巧设计赞不绝口。于是,高阁老趁机请奏:“万岁看这大殿结构如何?”皇上顺口说出:“造型独特,只是没梁。”高拱听后,马上跪地谢恩。而大臣张居正低声提醒“没梁”,皇上顿然幡悟,又幽默道:“此殿风格迥异,只是缺少了横棍。”听闻此言,高拱有些失望,但皇帝还是念及灾情,免去了新郑一年的皇粮。
亭旨胡同里显荣光
穿过东街向北过向阳街西拐,便是大名鼎鼎的亭旨胡同。同行的新郑市博物馆馆长杜平安介绍说,隆庆年间,因和首辅徐阶政见不和,高拱称病归家静养。但朝中诸事,隆庆帝依旧请高拱拿主意,便不断有圣旨送达新郑,时间一长,高阁老跪接旨的街面就被时人唤作亭旨胡同。现在,新郑市博物馆还珍藏有皇帝赐予高拱的圣旨。
在胡同南侧还有一座穹窿拱形的二层古楼房。杜平安对记者说:“这就是鉴忠堂宝谟楼,民间又称接旨楼或接旨亭。该楼原先的楼面阔三间8米,进深7米,高约10米,历经半个世纪,只剩底层的鉴忠堂残缺不整地静立着。”
为何建造此楼?据史料记载,高阁老上书请旨:祖父起三代人先后蒙受先皇和当今圣上封赏,受赐封的圣旨、金银绸缎等物品越来越多,已无妥当地方管存。所以,祈请圣上恩准在高家一闲置空地建房,储放御赐物品,供后人敬仰。皇帝御批准建,并亲笔提名“鉴忠堂”。
鞠躬尽瘁赢身后名
高拱一生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勤政革新,民间广有口碑,但晚年却受诬陷被罢官,于是选择回乡。不过,高拱没有就此蛰伏,回八卦洞故居后,著书立说,留存有《问辨录》、《春秋正旨》、《高文襄公集》等著作。后来,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被追赠太师,谥文襄公。
高拱一生充满传奇,辞世后难免意外。据新郑当地人讲,高阁老死后,盗墓贼蠢蠢欲动。为提防盗墓,高家人想出办法,抬着四口棺材从新郑的四个城门同时出殡,这就是当地传闻已久的“四门出殡”。不过,据《新郑县志》记载,“阁老坟”在新郑县城西北二里地处,而高家族人为了给高阁老看守陵园,还在附近的村子居住,并形成阁老坟村。
时光荏苒,叱咤政坛、美名远扬的高拱已经远去,其曾经生活的地方也成了新郑市繁华的街区,并将形成景点供游人欣赏。不过,“高阁老的秤没星”、“雄才高拱调侃严嵩”等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还留在新郑街头巷尾,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