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杰双语学校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是全县首家全寄宿民营学校。
2003年5月,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该校是在县委、县政府大招商、大开发的政策下成立的全县首家全寄宿民营学校。学校成立之初,正值非典肆虐,董事会克服了重重困难,艰辛创业。学校投资近5000万元,占地140亩,建筑面积50000 平方米,现有小学1-6年级22个教学班,初中1-3三个年级 48 个教学班。 共3600 名学生, 364名教职工。其中一线教职工170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20人,学历达标率100%,平均年龄33.5岁,建校后,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十六大”精神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指针,以改革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实施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快速推进,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打响了华杰品牌,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去年12月份该校又顺利接受了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的验收,使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真正成为一所高投入、高起点、高档次的民办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说和一个人的辛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她就是现任华杰双语学校校长柏萍。
柏萍,女,196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赣榆县城头人,中学一级教师。1980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后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生,历任官河中学、赣马中学、土城中学教师,曾获省优秀班主任、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1年调徐州外企工作,任总经理助理。加入徐州金山桥教育集团后,历任副校长、校长、集团副总裁。2003年5月创办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现任华杰董事会总裁、华杰双语学校校长。
3 百折不挠、艰苦创业路;七回家乡,真挚桑梓情
2003年的春天,是一个让人难忘,又让人谈之色变的季节。“非典”的阴霾正肆虐全国,许多的企事业单位因此举步艰难,而此年也正是赣榆大招商、大开发“全民创业”最红火的一个春天。当时的柏萍正在徐州金山桥教育集团任要职,并把自己一手创办的陇海沿线的几所学校:连云港金山桥、商丘金山桥等办的红红火火。应赣榆县一些主要部门领导的邀请,柏校长决心在赣榆兴办一所金山桥学校,但由于当时金山桥的办学体制,这一计划始终未能得到实施。但在这一过程中,家乡人民对教育的特殊情结和优质民办教育的渴望,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诚心,自己多年来在外经营学校的经历经验,以及自己心中对家乡的一份真情、赤子情,使她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料到的决定:我要回家乡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让更多的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为赣榆经济的大船起航献一份力量。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在徐州金山桥教育集团任执行总裁这一职位和优厚的报酬,怀揣着自己回报家乡人民的热切厚望,回家乡兴办赣榆首家全寄宿民办学校。
人的事业心有时和残酷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当时的赣榆县委县政府为了全面推动赣榆大开发、大发展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招商政策,对于民办学校也开出在全国都属首创的“三不变一提高”的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在当时的赣榆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全面贯彻落实。为此,柏萍和一班投资者在“非典”肆虐的那个春天,在出行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七来赣榆”,终于促成了这一办学行为的立项到各项审批手续齐全的全部前期准备工作。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从河南到赣榆的夜行千里,柏萍校长硬是凭着一腔热血走出了办学的第一步。
真正等到县委五套班子出席建校奠基仪式时,已到2003年的5月26日,离她和她的投资伙伴承诺的9月1日正式开学只有整整三个月。“三个月”要建一所集衣食住行设施齐全的学校是怎样一个难题呀!还要招生,还要聘师。奠基仪式上的热烈气氛掩盖不住她心头那份不易察觉的焦虑,开工现场的声声礼炮正如她心中事业的战鼓,在轰轰擂响。她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自己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9月1日让鲜艳的国旗一定要在华杰的校园升起。
于是她指挥若定。一方面聘专家组织教师招聘,另一方面把招来的教师培养成招生的骨干面向全县招收华杰的第一批学生。这一切都做的悄无声息,却是紧锣密鼓。最让她感到压力的还不是招生聘师。
2003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又横洗赣榆,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竟有70余天在下雨,工程一要保证质量,二要抢出进度。她和一群人拼打在招生、聘师和建筑的三块战场上,本就弱小的她,此时更是让更多关心她的人担心,她并不宽阔的肩膀能支持起这“千斤重担”吗?
2003年8月14日,华杰第一批680名中小学生、54名教师、2名外教在青口礼堂隆重举行了师生见面会。那天雨比任何一天下的都大,都长。8月28日,学校接收第一批报名入学的学生,那天仍然是风狂雨暴。9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华杰校园冉冉升起,嘹亮的国歌回荡天空,那天雨过天晴,九月的阳光一片明媚。
柏萍,用一个女性的力量阐释了一个人的精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