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风俗民情——娶家神与寡妇再嫁

家乡区县: 揭阳市榕城区

家神,是旧时供奉在祠堂、公厅神龛中的祖宗牌位。是一块约6厘米宽,20厘米高的木牌。正面写着祖宗名字,里面写着生卒时间,是供子孙于节日或忌辰祭拜的。娶家神,就是男女订婚后,女子未婚已去世,母家为之立下一块神牌。神牌不能上祖龛,设在家中的一个角落。男方在另行择偶举行婚礼之前,必先将家神娶去,尊之为“草头”,等将来祀于男家的祖厅龛中。这便是旧时封建婚姻的礼教,形成了民间风俗。

旧社会的人大多早婚,并在10多岁时便由媒人介绍,先行定亲。故娶家神之事并非罕见。有门风的人家娶家神,都照六礼安排。迎亲之日,也是花轿迎娶,礼节如仪。不过轿里是一尊家神牌。女方也有嫁妆,大多是死者遗物,也有新办妆奁,新衣服布匹之类。有钱人家,妆奁还十分丰厚。家神入内,也有拜堂等礼节。婚后便祀于房中,等继妇生了儿子,家神才有资格进入祖厅的神龛,享受祭祀。

到了男方另行迎亲,正式结婚之日,新娶继妇,拜堂前必先拜家神,尊为“正室”,称之为“姐”,以“继室”自居,人称“接枝”。同房之夜,家神须当奉香,床中置三个枕头,一副“正室”的衣服。到了第二夜,才正式圆房。继娶者当尊正室之父母为父母,“头返厝”应先到前氏(死者)之家,后才到自己母家。与前氏家后交往,坚持终生。继室生了儿女,都尊前氏为“大娘”,称自己生母为“阿婶”、“阿姨”,不宜僭越。到将来都逝世了,家神、墓碑都列三行,表示同龛同穴,接受子孙拜祭,子孙称之为“前氏妈”。

这例俗一直至新中国成立,破除迷信,废除陋俗,才减少了许多琐事,神龛、家神都没有了,自然不用举行“娶家神”、“拜家神”等礼节。而把正室之家当作家后,终身交往则仍保留着。前氏之母,称继妇为“接面女”。

 

至于寡妇再嫁,在旧社会被认为不体面,遭人鄙视,还有许多极不合理的规例。

据《揭东县志》社会生活编的“婚姻习俗”所介绍:妇女再嫁,迎亲的礼仪,不能在婆家举行,也不能在母家嫁出。必须于几天前,找寻一家亲戚或至亲好友,暂住几天,等候新丈夫前来迎娶。到了夫家,不可入门,须到村边有种竹之处,在竹下梳头,表示“修德”。结婚当晚,不能进新房,须找一僻静空处,用谷 围成个大圆圈,让再嫁之妇在里面独自过夜,表示旧婚已断,将在新夫家圆满度过一生,祝新家团圆之意。第二天,才能与新夫同房。娶寡妇,男家也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办婚事不能铺张,应当静悄悄,草草了事。其实,娶寡妇为妻也非有钱的人家,能节俭办事,也合心愿。但说到底,主要是寡妇再嫁,在封建社会遭蔑视。

妇女失去丈夫,乃是不幸之事,谋求建立新家庭,再嫁也合情合理。但由于封建礼教的影响,对她的束缚、歧视,甚至侮辱,使她无可奈何地接受。直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寡妇再嫁是她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再婚才敢光明正大地举行。

我爱吃包子(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