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豳风》《公刘》等便产生于旬邑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旬邑人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众多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使当地文化艺术融合了陇东、陕北和关中的地方特色。
民国时期,文化事宜由县政府教育科兼理。民国35年(1946)设立民教馆。演出团体也比较活跃,新型文艺形式如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相继传入。
建国后,旬邑县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艺术普及较快,各类机构逐步成立,项目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民间剪纸和唢呐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的关注,业余文艺创作蓬勃发展。但戏曲艺术在改革中面临困境,文化艺术阵地出现不少颓废、消极的东西,政府各有关部门多次协同查禁,但其浊潮时敛时起,对旬邑县社会及群众文化生活不无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