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先周时,狄戎人频频来侵,周太王(即古公亶父)为了减少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决定从豳地迁往岐山。众百姓感念太王的恩德,都要随太王去岐山。
经太王反复劝说,仍有大部分百姓跟随着太王,一直走到了头桥。周太王下马对跟随而来的百姓说:“各位父老乡亲,大家莫要为了我背井离乡去岐山,还是回去吧!”众百姓听了,齐声说:“古公,我们情愿随大人去岐山,决不回去!”太王怎么劝说也不顶事,只得往前走。
到了二桥,太王对众百姓劝解:“乡亲们,大家还是回去吧,不要因我一人而让大家吃苦!”众百姓还是不回去,太王一看这情景,就说:“大家都这样,我今日也不去岐山了,咱们一起回豳地吧!”
太王便调转马头往北走,走到离底店不远处,太王跪在路上对众百姓说:“父老乡亲们,狄人侵扰,让大家因我受了不少罪;再说,大家随我到了岐山,一时也无法安顿这么多人,大家还是回去吧!就是到了岐山,我亶父也不会忘掉一个父老乡亲!”说毕放声痛哭,众百姓也伤心落泪,大家挥泪话别。后来为了纪念贤明的周太王,就把太王与众百姓分别的地方叫做“散桥。”
彬县一带,有个怪习俗:当地人都把婆把奶叫妭。其实,这个习俗就与周太王迁往岐山有关。
在周太王迁往岐山时,许多周民都跟上走了,留下的大多数是孩子、妇女和老年人。年轻力壮的妇女白日要上地做活,婆婆们就在家里照管孩子。孩子们的爸爸都去了岐山,他们就整日哭着要爸爸。为了哄娃不哭,娃娃们叫“爸”,婆婆就应。时间长了,人们都习惯了这种叫法,把婆婆叫“妭”的习惯也就沿袭下来,直到如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