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农耕文明的“名人”——公刘的传说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叫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彬县人叫人祖爷,说是后稷死后夏朝已经建立了,夏朝的皇帝慢慢地不重视种庄稼了,后稷的后代就失去了农官的地位,带着家人从武功一代又跑到彬县、庆阳一代。公刘是个老实人,带着家族在彬县建立一个国家就叫豳国,修建了宫殿屋舍,他在豳地创业,厚待国人,领着国人修田、种谷、打猎,沿黄涧、过涧人都住满了。

公刘去世后,周人把他埋在龙高原上土陵村的陵滩里。这座坟墓远看像个土丘,近看像座大山,在坟头上走一趟得大半晌。传说,公刘墓修在“珍珠串线”、“金盆养鱼”穴上:一座座山包是珍珠,把连绵的土岭像线一样穿起来;附近的山峁峁、沟壑壑,都与公刘墓相关,长岭像根根旗杆,山原像面面旗帜;远处有龙山、龟山、蛇山、虎山,峁沟有十八罗汉、七十二将,这数不清的山岭都绕着公刘墓这个轴心转。

公刘下葬时,周人为了不让老先人受苦挨饿,就在陵里撒了大量的五谷杂粮。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建陵时用的土,都从乾县取回,一点儿一点儿蒸熟晾干,整整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才把国人撒的杂粮盖住,埋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鱼形坟墓。直到现在彬县这一带埋人时,墓崮堆总是一头大、一头小,活像一条鱼。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纪念老祖先公刘,埋人时坟墓仍遵照公刘墓的样子,下葬时都要插茔穴,起墓,撒五谷杂粮。据说土陵村的人,都是公刘墓守陵人后代,有好文、喜武、爱稼墙的遗风。

从公刘墓往南走,下面有个渡口,叫石桥头。坐船过泾河上了南岸山腰,平处有两座土垄拔地而起,如同人工砌的土城。旁边有一眼清泉,日夜不歇地流淌,口径、深度都是一尺左右。

据父老乡亲讲,这两座土垄和一眼清泉,记载了一段悲壮的故事。相传,人祖爷公刘去世,他的两个女儿心如刀绞一样,就用前襟包了土,带上酒壶,跑到河边,想过河来封土祭奠,就在这时,泾河猛然间涨了水,看到无法过河,两个女儿放声大哭了半天。随后,只好望着父亲的坟茔,把土倒在平地上,把酒泼在山腰。

说来也奇,到了第二日,倒土的地方长出了两座城状的土垄,泼酒的地方形成了一眼清泉。

对于公刘墓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相传,人祖爷墓坑里,埋了好多人世间稀罕的东西,金鸡、金马、玛瑙、珍珠等等。这些陪葬品后来修炼成功,每到晚上,金鸡就“喔喔喔”打鸣;金马拉着金磨转,不停地磨白面,磨出的白面都堆在墓崮堆上。这样,墓冢就越来越大,把原来一马平川的河套地快占完了。人们不知怎么回事,只知道这墓在一天天“长”大。

一天晚上,有一个放羊的人到陵上寻羊,黑灯瞎火地进了陵眼。进去后,才明白了墓变大的原委。回去后,他便把看到的给村上百姓说了。“好好一片川道地,陵一下都占完了,叫我们百姓吃啥?”人们知道后,都求土地爷想想法子,不要再让生长粮食的川道地受到破坏。

随后,土地爷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知道事由后,派精甲神下凡去收宝贝。精甲神领命后,到半夜三更时分驾了一片祥云,悄悄落在西山上,从怀里掏出一面宝镜,对着墓崮堆一照,只听“嘎嘣”一声,天摇地动,墓冢裂开了一条缝。精甲神跳进墓坑,牵出金马,驮上所有宝贝,攀上西山,又把怀里的宝镜掏出来,对着墓冢一照,“轰”的一声,墓又合在一起。精甲神这才牵着金马,踏着祥云,回到天宫去了。

宝贝被精甲神收去后,陵墓也不长了。土地爷便给村里人托梦。第二天人们一看,见土地爷说的是真的,就烧香拜天,给玉皇大帝献猪献羊,都说玉皇大帝是个大好神,给陵旁住的人把饭碗保住了。

lovejj(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