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县城小南门外的凤凰山麓下,有一块地叫履迹坪,相传是姜嫄履巨人迹的地点。
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叫姜嫄的女子,是上古有邰氏的女儿,(历史记载是帝喾的元妃,后稷之母。)姜嫄在春天里来到城南郊外,这个地方就是彬县人传说的履迹坪,姜嫄来到草坪上,看到有巨人的足迹,就踏着这足迹走过去,心里觉得很快活,肚子里好像有了孩子一样在动弹。回家后,满十个月生了一个儿子,姜嫄觉得这个小孩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丢在隘巷里,隘巷里正好过来一群牛羊,牛羊走到小孩跟前都绕着走而不踩踏小孩。姜嫄把小孩又抱走扔到平林里,结果平林里打柴的人多,没办法就扔到沟渠的冰上,结果乌鸦鸟雀都飞来用羽毛和翅膀温暖他,有只母狼还跑来给他喂奶。姜嫄觉得这个孩子很神奇,就抱回去养育,并取名为“弃”。
“弃”从小爱种庄稼,长大后当了尧帝的农官,成为农业始祖,尧把邰地封于他。他是我国最早种稷和麦的人,后人就称他为后稷。现武功旧县城东门外有一块砖砌长方形平台,叫教稼台。传说它就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
传说后稷是出生在彬县隘巷内的元真观里。生他的那块儿地方,每逢下雨或飘雪,就显出血红色,人们就找了一块儿与床一样大的石板盖在上面。说也奇,这块石床,雨下在上面就流了,雪落在上面就化了。不知哪个朝代,为了保护这块圣地,在石床的四角,人们立了四根粗壮端直的木柱,在木柱上面又盖了座天宫式样的玉皇楼,覆屋重檐下高悬“天威之尺”的匾牌。后来柱子倾斜了,即用砖把木柱包起来,在中间箍了一个拱形的砖洞。在玉皇楼的南面,建有一座三面出水的戏楼,北边建有后稷祠,内塑后稷坐像一尊。每年古历正月初九、三月初三、十月十五,这里都集会唱大戏,人来车往,锣鼓铿锵,异常热闹。
后稷有“教民稼穑”的功劳,人们都纪念他。他的母亲也受到了尊崇。在彬县城东泾河对岸的水北沟内,东边的半山坡上,现存有一座直径二十二米,高十八米的圆形封土堆,墓前曾有清乾隆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在墓碑上留的题刻“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此碑上世纪七十年代失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