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记忆 寻找曾经的经典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咸阳是一座充满神奇的魅力城市。在咸阳广袤的神奇土地上,一座座皇家陵园、古朴宝塔、恢宏庙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神奇传说,都能见证、诉说盛唐、大汉那段远去的历史……
民谣“唐塔、汉冢、明建庙”是对咸阳厚重的塔文化、陵文化、庙文化的精确概括。古都咸阳沃土生金,天宝自成。
咸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其文物品类之丰富,文物典藏之独特,可谓举世无双。主要特征是数量大、种类多、等级高。据文物部门统计,全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106处,其中古遗址825处,古墓葬783处,古建筑93处,石窟寺19处,石刻25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42处,其他文物点92处。定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8处30个文物点,省重点保护单位95处,县区重点单位400多处。全市各级文博单位共收藏陶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石器、壁画等可移动文物点5.5万余件。在这些珍贵文物中有淳化县史家原出土的西周大鼎、茂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汉镏金马和北周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后金玺,堪称国之瑰宝。秦都区西南的尹家村遗址,是陕西省最大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型原始村落遗址,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而位于长武县城的昭仁寺大雄宝殿,被认定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三座唐代大殿之一。鲁讯先生说:“茂陵石刻“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彬县五代冯晕墓出土的砖雕举世罕见;杨家湾汉墓出土的西汉三千兵马俑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
在我市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背后,还蕴藏着一大批省级二类文物,如咸阳的文庙、凤凰台、古渡、安国寺等;还有分布在咸阳各县区的唐塔、文庙、城隍庙、古城墙等遗迹,无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这些文物中,有些已经面世,对外开放,有些还处于半封闭状态鲜为人知,本报开栏将系统介绍咸阳及各县区的二类文物,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咸阳,领略咸阳县区鲜为人知的辉煌文化。
古渡——尘封已久的辉煌
有学者说,若把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比作是一台精彩的大戏,三分之二的戏要在西安、咸阳唱;若把中国历史喻为一颗参天大树,那么,它的树冠在北京,根系却深埋在陕西。
悠悠古渡几千年,是老咸阳人挥之不去的印记。1907年的几幅珍贵资料老照片,成为见证咸阳百年沧桑的永恒记忆。而今,当我们面对碧波荡漾的渭河流水和宽阔的渭河大桥,川流不息、人来车往、城市的喧嚣、鳞次栉比的街景;是否还听到昔日古渡口的人欢马叫……古渡,是咸阳人心中的一道文化风景。
渭河横贯关中,将平原从中剖开,渡口便应运而生,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据有关资料和相关人员介绍:古渡遗址位于咸阳市区渭河北岸南阳街南口,其范围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7至10米。遗址分为两个台阶。第一台阶底部靠河床处有两组柏木桩坎堰,以防止洪水对河岸的冲击;第二台阶北侧为石块砌筑的石墙。两层台阶均用长方形石条砌就,白灰灌浆勾缝。在第二层砌石中发现三块残碑,拼合起来为一通完整石碑,碑首阳刻“咸阳县新修河岸之记”九字。
1907年,记录咸阳的3张老照片:渭河岸边、渭河上的运煤船和咸阳的主街道,是咸阳百年世态影像回放,是历史的瞬间。古渡又是昔日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进藏、唐僧取经、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据白石《古渡漫忆》一文:昔日古渡有两个渡口。东渡口位于咸阳城外东南处,对岸是现今沣西镇河南街村。这个渡口最为繁忙,大船全聚于此,船头形状如雄狮,船尾有舵,载重量约在二十吨左右。东渡口整日车水马龙,骆驼成群,来往车辆全靠大船摆渡,整个渡口一派生机勃勃。西渡口位于咸阳西南门城外 (今渭滨公园),南岸是一河之隔的段家村,这里全是几十艘可载二三十人的小船,南来北往的人川流不息,菜农全靠此船渡河进城。每逢过节,庙会赶集,咸阳耍社火、演戏,河南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结伴而行,乘舟而来,东西两个渡口,更是热闹非凡,大小船只日夜摆渡不止。那时渭河没有一丝污染,鱼儿成群,常有渔民驾舟撒网捕鱼。城里人也爱用渭河水烧茶煮饭,一些穷人去河边拉水叫卖为生。每年夏天,大荔、渭南一带盛产的大西瓜,一船一船从下游缓缓驶来,宝鸡西府一带的粮商,从上游也顺水而下,山西的盐商驾船逆流而至,在此会集,又运往西安、兰州一带,咸阳古渡自古就是一条水路交通的黄金水道。
古渡是咸阳文化的大背景,底色。古渡是历来骚人墨客,赋诗作词抒怀的好去处。古渡前伫立,触景生情,一句句佳作妙语有感而发。有诗句曰:“咸阳桥上滚烟尘,渔舟唱晚洒金云,一桥飞架,楼阁倒影……”
古渡是咸阳文化的特殊符号,古渡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足迹。
文庙——咸阳庙宇文化的代表
文庙亦称孔庙,是古代人们祭祀孔子的地方。在我市的兴平、泾阳、礼泉、乾县等县区都不同程度保护着文庙遗迹,这承载了当地人民千百年来对孔子的尊崇,咸阳文庙是我市庙文化的缩影。
咸阳文庙位于咸阳市中山街中段路北,现为咸阳博物馆馆址所在地。据明万历十九年 (1591)《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明清两代均有续修和增建。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四进院落,总面积为853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12平方米,平面为曲尺形。主要建筑有牌楼、一殿(原戟门处)东西两庑、大成殿(二殿)、三殿(原明伦堂处)、小牌楼、偏院正殿等。大成殿及东西两庑为原文庙建筑,大门牌楼、一殿、明伦堂、小牌楼、偏院正殿为明洪武四年咸阳城隍庙建筑先后迁建于文庙。庙内现存原古建中明代石狮1对,清代石狮2对,清代与文庙相关的石碑2块。
大门木牌楼,东西长13米,高12米,四柱三楼式,歇山式屋顶。有主楼和次楼,明间斗拱十五踩、翘,云朵拱,出檐深远。彩釉琉璃花脊,绿色琉璃筒瓦铺面。
一殿(原文庙戟门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东西长20.6米,台基高0.8米,南北宽9.7米,单檐歇山式屋顶,青灰板瓦屋面。斗拱为一斗三升。台基部分的踏跺、垂带、象眼保存完好。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长21.7米,南北通宽11.9米,台基高1.1米,单檐歇山顶,青灰筒瓦屋面,在前台明左右两边有砖雕八字形小影壁。正脊、垂脊、戗脊、博脊搭配紧凑。前檐有廊,廊深3.4米,檐柱六根。三踩单昂斗拱,翼角起翘。前有平台,台基部分的踏跺、垂带、象眼基本保存完好。
东西两庑各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东西通宽7.2米,南北长13.6米,五脊硬山式顶,青灰板瓦屋面,前有回廊,廊深各2.4米,各有檐柱六根。
三殿(原文庙明伦堂处)面阔为明三暗五(前金柱两根,内金柱四根),进深四间,东西长16.8米,南北宽12.3米,台基高0.45米。五脊硬山式屋顶,青灰筒瓦屋面。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带前后乳袱,檩下有斗拱平枋、立枋。檐斗拱为一斗三升,云朵花板拱。
小牌楼为两柱三楼式,柱宽3米,庑殿顶,斗拱为九踩、翘,花雕板栱。绿色琉璃筒瓦铺面,飞檐翘翼。四根戗柱支撑,玲珑精巧。
偏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东西长13.4米,南北通宽7米,台基高0.6米。单檐歇山式屋顶,青灰筒瓦屋面,角梁起翘,高飞檐明显。前檐有廊,廊深3.4米,檐柱4根。五踩重昂斗拱,明间前檐为重翘斜昂斗拱,斗拱用材硕大,转角飞檐翘翼,十分壮观。
咸阳文庙历史上经历5次大的修整。民国初期,将原明洪武四年(1371)所建城隍庙第一道木牌楼迁建于文庙最南端(原棂星门位置,现为咸阳博物馆大门牌楼)。
1962年经上级批准,在原文庙旧址上建立咸阳博物馆。
1963年,将明代咸阳城隍庙的部分建筑拆迁,于原文庙戟门、明伦堂位置建成现在的一殿和三殿,在明伦堂西侧建成现在的偏院正殿和偏院前的小牌楼。
2003年咸阳文庙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lovejj(2014-12-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